內容詳情
2025年碳市場需求分析:氣象服務助力碳市場建設的現狀與對策
  2025-04-22 15:11:25

  碳市場作為實現全球氣候治理和推進「雙碳」目標的核心政策工具,其發展態勢備受關注。2025年,隨著碳市場建設的不斷推進,氣象服務在其中的作用愈發凸顯。本文通過對國內外碳市場發展趨勢的分析,探討碳市場建設對氣象服務保障的需求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並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旨在為氣象服務在碳市場建設中的應用提供參考。

碳市場需求分析

  一、碳市場建設的意義與進展

  《2025-2030年中國碳行業重點企業發展分析及投資前景可行性評估報告》碳市場是落實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目標的重要市場手段,也是促進社會經濟綠色低碳轉型的關鍵政策工具。自1997年《京都議定書》引入碳市場機制以來,碳市場已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工具。截至2024年,全球已有36個碳市場投入運行,覆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全球總量的18%。研究表明,實施碳交易的地區可較未實施地區溫室氣體排放強度降低19%~29%。中國已初步建立起全國統一的碳市場,包括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和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為推動全球碳市場機制確立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碳市場建設對氣象服務的需求

  碳市場需求分析提到碳市場運行涉及的能源、建築、林業、農業等不同行業對氣象服務保障存在需求。氣象服務在碳市場建設中的潛在需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碳排放配額機制對氣象服務的需求

  氣象數據及歷史災情數據可作為推算碳排放配額的支撐,分析氣候變化對控排企業的影響,開發基於天氣及氣候變化影響的碳價指數,以及研發天氣指數碳價保險等。例如,天氣對新能源發電功率的影響以及氣候變化對區域風能、水能和光伏等新能源發電量的影響,都需要科學的氣象預報及氣候預測來提供科技支撐。

  (二)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機制對氣象服務的需求

  氣象服務可分析天氣氣候對可再生能源(如水電)、自然碳匯(如森林蓄積量)等涉碳項目的影響,從而預測中國核證減排量(CCER)的供給量。

  (三)碳金融工具對氣象服務的需求

  氣象服務可助力綠色金融產品研發,例如結合企業碳排放情況發放「氣候貸」,支持企業開展氣候友好型項目。

  三、氣象服務保障碳市場建設的現狀

  我國氣象部門在保障碳市場建設領域具有堅實的工作基礎。在碳排放監測方面,建立了全國業務化運行的二氧化碳監測平台,並開展了碳源匯核校支持系統建設。在陸地生態系統碳匯監測評估方面,開發了多種氣象服務產品,如衛星遙感陸地生態系統固碳量、植樹造林適宜期預報等。在碳排放核算核查方面,部分省級氣象部門參與了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工作,並作為第三方核查機構開展了企業碳排放核查工作。然而,面對碳市場建設的新需求,氣象服務保障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和挑戰,如體制機制建設參與不足、服務能力欠缺且服務範圍有限、缺乏國際合作、複合型專業人才儲備不足等。

  四、對策建議

  為更好地發揮氣象服務在碳市場建設中的作用,需從多層面提高碳市場建設氣象服務保障能力:

  (一)完善體制機制

  氣象部門應積極參與碳市場體制機制建設,在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機制、市場參與主體能力建設、碳減排核算方法學體系等領域發揮技術優勢,加強碳市場建設氣象服務保障規劃及制度建設,明確碳市場氣象服務的目標和思路。

  (二)拓展服務範圍

  隨著碳市場進一步擴容,氣象部門需拓展碳市場氣象保障服務範圍,為不同行業和領域積極參與碳市場建設提供技術保障,特別是在國家自願碳市場建設方面為不同行業CCER項目基線確定、項目減排量核算方法學開發、各行業排放因子確定等關鍵環節提供數據支持和方法學支撐。

  (三)推進碳金融服務

  氣象部門可結合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聚焦新能源等重點領域,為涉碳項目及控排企業提供精細化的金融氣象服務,如通過預測CCER供給量、編制碳價氣象指數、構建氣候金融風險監測預測產品等方式開展「氣象×碳市場」金融服務。

  (四)開展國際合作

  氣象部門可與世界主要碳市場國家、金磚國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相關機構和組織共同開展碳市場國際合作交流對話及科研業務務實合作,為碳市場國際合作提供高質量氣象服務保障。

  (五)強化人才培養

  氣象部門需通過開展局校合作、組建交叉學科團隊等方式培養專業人才,通過引進、培訓等方式加強碳市場氣象保障領域人才儲備,提高我國碳市場建設氣象服務保障能力。

  五、總結

  碳市場建設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途徑,氣象服務在其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通過對碳市場建設對氣象服務需求的分析,結合我國氣象服務保障碳市場建設的現狀,本文提出了完善體制機制、拓展服務範圍、推進碳金融服務、開展國際合作及強化人才培養等對策建議。這些措施將有助於提升氣象服務在碳市場建設中的保障能力,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有力支持。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碳相關研究報告
碳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