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農業 資訊詳情
土壤污染治理蓄勢待發 土十條方案出台更加慎重
 土壤 2015-01-01 11:36:34

  圍繞土壤污染治理的環保風暴正在蓄勢待發。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由發改委、環保部、國土資源部、住建部、農業部等多部委共同參與制定的「土十條」(《土壤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行動計劃》)經過幾十稿的修改完善,徵求了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意見,已經將修改完善後的文件提交國務院審議,目前已經進入方案編制關鍵時期,原定計劃2015年內出台可能會延期至2016年。

  「土十條」被列為2015年環保部重點工作之一。記者從參與編制的專家處獲悉,目前正在醞釀的方案中,包括劃定重金屬嚴重污染的區域、投入治理資金的數量、治理的具體措施等多項內容,其中最為引人關注的是,作為土壤管理和綜合防治的一個重要規劃,將會制定我國土壤污染治理具體「時間表」,總體上把土壤污染分為農業用地和建設用地,分類進行監管治理和保護,土壤污染治理責任和任務也將逐級分配到地方政府和企業,爭取到2020年土壤惡化情況得到遏制。與此同時,國家也會醞釀一系列鼓勵政策,促進和規範土壤污染治理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並逐步將土壤污染防治領域全面向社會資本開放,包括財政、稅收、貸款優惠等內容。

土壤污染治理蓄勢待發 土十條方案出台更加慎重

  「因為涉及多個部委之間的協調,加上土壤污染治理的難度和複雜性,所以方案的出台會更加慎重,目前而言,如何根據土壤污染程度、土壤用途性質來分類並有效推進土壤污染修復,同時更好地增強資金使用效率等方面都是大家討論的重點。比如,一些遭受嚴重污染無法治理的耕地是否應當劃出永久基本農田,可能會對尚未出台的『土十條』內容產生影響。」一位專家對記者表示。

  2011-2016年中國免深耕土壤調理劑深度調研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顯示,作為土壤污染治理首個綱領性文件,「土十條」出台的背後是我國土壤污染「觸目驚心」的現狀。據統計,我國耕地面積不足全世界一成,卻使用了全世界近四成的化肥;我國單位面積農藥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公開資料顯示,鉻、銅、汞、砷等重金屬成為耕地土壤污染的主要構成元素。全國受污染耕地1.5億畝,占18億畝耕地的8.3%,大部分為重金屬污染。

  儘管國家三令五申,但是與大氣污染、水污染防治相比,土壤污染治理進展緩慢,由於治理難度大且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和較高的技術門檻,我國污染土壤修復工作起步較晚,尚未形成良性的產業鏈條,整個產業市場目前基本處於信息封閉化和競爭無序化的狀態。

  國際工程諮詢公司於曉東坦言,我國土壤修復領域目前存在三大問題,首先是缺乏頂層設計,治理思路不清晰;其次是地方虛增建設規模和投資額度現象嚴重;第三是地方資金配套缺口較大,基本上是在套中央資金。

  上海環境衛生工程設計院院長張益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治理和監管逐步加碼,除了我國土壤污染惡化情況將會逐步緩解外,隨之帶來的產業紅利也將逐步釋放。

  記者了解到,目前已經有眾多資本和企業瞄準這一新興行業的巨大潛在市場,紛紛進入土壤污染修復行業尋找發展機會。張益認為,目前國內土壤修復產業產值僅為環保產業產值的1%左右,這一數值遠低於已開發國家30%左右的水平,下一步除了一部分農林牧用地和工礦業場地等污染嚴重領域的土壤需要修復治理外,還有更多的傳統產業正面對或將面臨降產能、轉產、搬遷或關停的現實處境,加上政府、公眾和企業等對土壤污染、食物安全、生活環境等問題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這些都給我國土壤污染修復工作帶來巨大的市場需求和想像空間,預計可形成萬億級的市場規模。

  不少業內人士指出,在目前責任主體和商業模式等尚不十分明朗的情況下,很多地方政府對資金投入的積極性並不高,大多數企業也是著眼於眼前利益,大家都在等待市場釋放好的投資時機。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土壤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