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3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2.3%,略低於市場預期。業內指出,考慮「豬周期」、居住價格快速上升、前期貨幣政策積累的後續影響對物價產生的壓力,但由於經濟基本面需求不旺、產能過剩,以及菜價走低等原因,預計未來物價上漲有限,走勢還需看豬周期「臉色」。
3月CPI同比漲幅為2.3%
3 月CPI同比漲幅為2.3%,與上月持平。從分項來看,食品價格依然是推動CPI同比上漲的主要推手。數據顯示,3月份,食品菸酒價格同比上漲6.0%,影響CPI上漲約1.78個百分點。其中,鮮菜價格上漲35.8%,畜肉類價格上漲16.5%,其中豬肉價格的漲幅達到28.4%。
此前,機構普遍預判因為受豬肉和蔬菜價格上漲影響,3月份CPI漲幅將繼續擴大。譬如,招商證券[3.67% 資金 研報](600999,股吧)、海通證券[3.02% 資金 研報](600837,股吧)、瑞銀中國等機構預測3月份CPI同比漲幅為2.5%;銀河證券等機構預測值稍高,為2.8%。
對於3月CPI同比漲幅略低於市場預期的原因,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人們通常有一個習慣性的心理,一旦物價上漲比較快,人們就會預期後面的漲幅會更高。」
潘建成認為,具體看2月份物價漲幅較高的重要原因,即鮮菜和豬肉價格上漲較多,這兩個原因都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特徵。今年春節前後天氣寒冷,鮮菜供應減少,供不應求導致價格上漲。但是隨著天氣轉暖,春暖花開,鮮菜供應逐步恢復,菜價出現環比下跌。
「豬肉當然也會有一些季節性,春節期間往往會高一點,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受豬周期影響。」潘建成說,豬肉價格的上漲是因為一年前豬肉經歷了長時間的下跌,現在是一種恢復性上漲,豬肉價格的上漲也不會長期持續。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春節過後鮮活食品價格有所回落,蛋、鮮菜、水產品、鮮果和豬肉價格環比分別下降7.4%、5.5%、2.8%、2.0%和1.3%,合計影響3月CPI環比下降約0.38個百分點。
「2月,許多賣菜的農民工回鄉過春節,賣菜的人少了,流通環節供應不足,也會導致價格上漲。3月農民工回到城裡賣菜,人員供應充足,導致價格下跌。」潘建成說,3月服務價格下跌也與農民工返鄉有關,如春節洗車、理髮等漲價,節後勞動力返回,價格恢復正常,環比出現下跌。
此外,數據顯示,受春節假日影響消退,飛機票和旅行社收費價格分別下降8.2%和5.5%,合計影響CPI環比下降約0.11個百分點。
物價走勢還需看豬周期「臉色」
周景彤表示,儘管3月CPI同比漲幅2.3%與2月持平,但環比漲幅由正轉負,下降0.4%,表明物價上漲壓力有所減輕。
但為何老百姓(603883,股吧)普遍的感受仍然是物價上漲較快呢?潘建成對此分析說,「他們會有這樣的疑問:白菜如果原來2塊錢,漲了2毛錢,就是漲了10%了,怎麼CPI才2.3%呢,而這就牽扯到CPI的加權問題了。」
潘建成表示,在一些食品價格上漲的同時,實際上好多其他產品同比是下降的,CPI體現的是物價平均漲幅。「比如3月單月及1~3月家電價格同環比都是下降,交通工具中汽車、汽油是降價的,通信服務也是降價的。就像汽車不會每一個人都去買,所以它的降價不會每一個人都能體會。」潘建成說。降價的體會不到,漲價的體會很深,所以感受不同。
對於接下來的物價走勢,周景彤認為,未來物價漲幅有限,總體將維持在「2上3下」。未來幾個月,需要重點關注的一件事是「豬周期」的長短。目前,能繁母豬、生豬存欄量均處於歷史較低水平,預示未來幾個月豬肉價格仍會維持高位,估計會延續到今年的國慶、中秋「兩節」前後。此後,豬肉價格很有可能回落。
在周景彤看來,還要關注居住價格的快速上升。「近期房價飆升帶動了居住價格走高,再考慮到居住價格在CPI籃子中的權重較高,高房價將會拉升居住價格。」
「還要關注前期貨幣政策積累的後續影響。2015年以來已進行了5次降准、5次降息,貨幣信貸較快增長,M1、 M2分別從2015年1月的10.6%、10.8%上升至今年2月的17.4%、13.3%,可能會對未來物價產生一定的壓力。」周景彤表示,考慮到經濟基本面需求不旺、產能過剩,以及蔬菜價格走低等原因,預計未來物價上漲有限,總體應在2%到3%之間,當然,也不排除個別月份突破3%的可能性。
但在潘建成看來,今年的物價不會出現出乎意料大幅度的上漲,即便單月突破3%的可能性也不太大,擔心通脹是沒有必要的。「回到物價因素中,食品中除了鮮菜、豬肉價格外,發揮定海神針作用的,其實還是糧食。」潘建成說,糧價連續十二年豐收,糧食供應充足,加上國際糧價較低,所以糧價上漲理由不充分,再加上鮮菜的季節性過去後,價格會回落。並且豬肉的周期不可能持續大幅度上漲,所以諸多因素影響,從食品價格上來講,影響可能是在逐漸減弱。
另外,對於服務價格,潘建成認為,服務價格存在持續上漲的動力。「人工成本上升是一個規律,但是由於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在這個背景下,人工費用上漲的幅度會受到制約,不會出現大幅度的上漲。並且,上游的PPI儘管有所回升,但也只是降幅收窄的現狀,傳導至 CPI上仍是下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