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每日從陽光中吸收的熱量,相當於燃燒2500億桶石油產生的熱量。在地球上,海洋占據了十分之七的領域,海洋中蘊藏的和由于海洋特殊環境而產生的可再生自然能源,包括海上風能、潮汐能、波浪能、溫差能和鹽差能等,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了無窮的能量。以下對海洋能行業競爭分析。
海洋能行業競爭分析,我國近海的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溫差能、鹽差能的理論潛在量約6.97億千瓦,技術可開發量約0.76億千瓦。其中,溫差能資源所占比重最大,約占海洋能總量的52.6%,開發利用技術成熟度較高的潮汐能、潮流能和波浪能共占31.1%。海洋能行業分析總體上看,我國海洋能資源總量豐富,種類齊全,分布範圍較廣但不均勻,其中潮汐能和潮流能富集區域主要分布於浙江、福建、山東近海,波浪能富集區域主要分布於福建、廣東近海、溫差能富集區域主要位於我國南海海域,鹽差能主要位於各河流入海口。
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問題和環境問題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人民面前。學術界共同認識到,雖然海洋中蘊藏的能量巨大,並且清潔無污染,但是相對於其他的新能源,如核能、風能、太陽能,其總體開發技術還是偏低,需要繼續研究和探索。現從三大問題來分析海洋能行業競爭。
海洋能行業競爭分析,我國海洋能產業缺乏宏觀統籌空間布局,海洋能電站(示範工程或海試)呈零星分布狀態,產業集聚度不高,未形成規模效應。同時,海洋能在我國能源結構中所占的比例太小,難以在區域電力供給中發揮實質性作用,僅潮汐能發電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目前正常運行的只有江廈潮汐試驗電站,總裝機容量3900 kW,僅相當於l台大型風機的發電量,且基本處於保本經營狀態。
當前我國海洋能研發比重占到了2/3以上,與企業關聯度不高,缺乏信息溝通,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制約海洋能產業化發展。海洋能行業競爭分析,在實際發展中,由于海洋能整體規模偏小,對一些生產配套企業吸引力不夠,大多數生產配套企業主動進入海洋能領域的意願不強,導致裝備製造、配套設備、海上施工、併網、服務等配套環節比重偏小,制約海洋能產業化發展進程。
在以海洋可再生能源專項資金為主的各項資金支持下,我國海洋能發展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但對海洋能產業化的扶持力度依然偏小,如專項資金支持的多個方向中,產業化示範經費投入僅高於併網示範經費投入。海洋能行業競爭分析,除此之外,還沒有建立起與海洋能產業化發展相適應的激勵配套政策和管理體制,財政、稅收等經濟激勵措施不夠明確,很難帶動海洋能產業化發展。在海域使用和海洋環境保護方面也缺少相應的政策措施。同時,缺少產業引導和市場機制方面的政策。
海洋能行業競爭分析,「十三五」期間,國家和地方層面出台了數十項涉及到海洋能的各級規劃,與此同時,在國家海洋局、財政部聯合推動下,中央財政從可再生能源專項資金中安排部分資金,設立了海洋能專項資金,從海洋能獨立電力系統示範、海洋能併網電力系統示範、海洋能產業化示範、海洋能技術研究與試驗、海洋能標準及支撐服務體系等5個方向進行支持,有力地提升了我國海洋能開發利用的整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