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 內容詳情
2015年我國核磁共振行業投資前景分析
 核磁共振 2015-11-30 14:18:01

  據核磁共振行業投資了解,核磁共振成像技術(MRI)是核磁共振在醫學領域的應用,MRI是一種非介入探測技術,相對於X-射線透視技術和放射造影技術,MRI對人體沒有輻射影響,相對於超聲探測技術,核磁共振成像更加清晰,能夠顯示更多細節,此外相對於其他成像技術,核磁共振成像不僅僅能夠顯示有形的實體病變,而且還能夠對腦、心、肝等功能性反應進行精確的判定。現對2015年我國核磁共振行業投資前景分析。在帕金森氏症、阿爾茨海默氏症、癌症等疾病的診斷方面,MRI技術都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為姚明的腳踝傷勢做檢查,為科學家研究大腦功能提供實時數據,為普通人進行脊髓脊椎檢查的首選方法。核磁共振在醫學領域的應用我們已不再陌生,使用這項技術,未來我們還可能不等癌細胞出現,就提前預判癌變趨勢,通過及時治療能挽救的生命將不可計數。

  不過,能當此任的檢測利器——超導磁共振醫學成像系統長期需要從國外進口。直到2009年1月,我國第一台1.5T大孔徑超導磁體及磁共振醫學成像系統誕生於成都高新西區,由一位海歸高端技術人才及其團隊創立不過4年的醫學影像公司,填補了國內在高端核磁共振醫療系統技術與工藝領域的長期空白。

  未來,更多的人將能使用上功能強大的超導核磁共振檢測設備,享受科技創新帶來的健康生活。

 奇人其事

  二次創業 首次破冰

  2005年6月,一個3000萬美金的新投資項目落戶成都高新區,這是第二次創業的鄒學明博士到成都後最高興的第一件事。作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的第一個磁共振物理學博士,他早已面瞄準超導磁共振醫學成像整機系統的自主創新,準備回國開始選點。

  僅用了21天時間,在一次實地考察後,鄒學明博士決定,把自己的研發成果在成都高新區生根。鄒學明博士微笑著向記者分析落戶成都的原因,「成都是座高速發展的新興城市,我們瞄準的市場也是國內外的新興市場,這讓我對未來的發展信心十足。」

  時間回到2009年初,奧泰醫療成功融到來自美國的1500萬美元風險投資。「成都高新區對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關注度高,思路和做法都非常具有前瞻性,通過政府搭台,我們獲得了近5億元的風投資金。這是最讓我高興的第二件事。」鄒學明博士說。

  從2009年1月第一台高端核磁共振醫學成像系統成功「破冰」下線後,短短2年多時間裡,「奧泰醫療」的高端醫療設備已裝進華西醫院、省醫院等30餘家知名醫院,甚至遠銷美國、俄羅斯和中東地區。 

 創新「底氣」 人才為核

  鄒學明博士曾說,如果把核磁共振系統比作汽車行業,我們現在的水平相當於已經能生產「豐田」級別的整車,下一步就是朝著「奔馳」邁進。放出豪言的鄒學明有自己的「底氣」——人才。鄒學明透露,公司93人的研發團隊中,不乏知名高校畢業的碩士、博士研究生,且比例過半,其中海歸博士加上歐美專家達到43人,這些專家在GE、西門子和飛利浦等全球知名公司的研發崗位平均擁有15年的工作經驗。

  為了引進人才,鄒學明為歐美相關行業專家開出了超過10萬美元的年薪,並與川大華西臨床醫學院、電子科大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等高校院所建立了長期的「醫產學研」合作。而他的努力也得到了回報,奧泰醫療的第一款產品Centauri 1.5T 超導磁共振成像設備,不僅打破了國際技術和工藝壁壘,實現自主研發和成都本地化製造,而且取得了全球市場上同類產品高性價比的領先地位,銷售價格比同等配置和性能的進口產品低30%。2010年,我國第一台1.5T超導磁共振醫學成像系統設備先後通過中國SFDA、美國FDA、歐盟CE等國際認證,2010年底,奧泰的產品第一次走出了國門,打開國際市場,今年公司正穩步向1.3億元產值的目標邁進。

  創新故事

  一個理論:沒病看病的「木桶理論」

  在鄒學明看來,「雖然核磁共振技術已有30餘年的歷史,但這個產業仍然處於童年階段,未來的技術應用還非常廣泛,創業者的眼光要永遠向前。」談起未來,鄒學明顯得躊躇滿志。「磁共振比X光、CT的成像精度要高,特別是在軟體組織成像方面,由於是物理、化學環境成像,而不是人體密度成像,因而核磁共振能多參數、多方位和高對比度成像,且對人體無電離輻射。檢測中能顯現的物理、化學數據越多,提供給醫生的診斷依據就越準確,在功能和代謝成像方面對於基礎病理研究也有突破性的意義。」

  「下一步,我們的磁共振成像(MRI)還將繼續與電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成像(PET)進行融合,形成PET-MRI設備,這樣測出的信息數據將有質的飛躍,不只能對人體的組織結構進行簡單觀察分析,還能逐漸看到分子量級的信息,將人體的功能常數成像。」鄒學明舉例說,「比如檢測人受到刺激後觀察大腦某一部分的反應、變化,就能確定大腦的功能區。」

  說到興起,鄒學明向記者提起了木桶理論,「一個人的身體好壞取決於最差的身體器官,而不是最好。也就是說,我們要轉變就醫觀念,從『有病看病』轉到『沒病看病』,提前發現身體的最短板,這樣就有可能不等癌細胞出現,提前預判提早治療。同基因治療一樣,科技的發展正在讓醫療從治療醫學向預防醫學發展,未來醫療器械的重要性將很可能超過藥物。」

  一個想法: 要從成都「殺回」美國

  在成都,鄒學明有了更大的成就感,也有了更大的想法:不但要解決中國老百姓的「磁共振檢查難」、「磁共振檢查貴」的社會問題,還要重新「殺回」自己第一次創業的地方,全球最大的磁共振市場——美國。

  要想與美國的高端醫學影像技術平台「叫板」,首先就要在中國實現本地化研發和製造,鄒學明的團隊面臨的首要問題是攻克技術關。鄒學明透露,更高端的3.0T醫用超導磁共振和7.0T超導型動物實驗和藥物研發磁共振平台也已進入研發階段。

  核磁共振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顯示,按照鄒學明博士的想法,在高場核磁共振全球約65億美元的市場上,成都還將大有可為。「1.5T級別的磁共振設備占全球磁共振市場的 61%,這個領域我們目前還只占1%。目前每年60台的銷量才達到國內市場15%的份額,而我們的產能一直走在銷量前面,今年我們的產能為110台,明年爭取達到150台。」雖然目前國內的16通道和32通道1.5T超導磁共振設備只有奧泰醫療可以生產,但這家高科技企業已把眼光放得更長遠。「目前我們投資總額已達到7000萬美元,明年初將全面進軍美國市場。」這個美國海歸已決心要從成都「殺回」美國。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核磁共振相關研究報告
核磁共振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