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石資源逐年減少,以及大氣環境質量變差下,生物質能成為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可再生能源,2018年全球生物質能裝機容量達124.86GW,我國生物質能源在可再生能源中的比重也逐步擴大,以下是生物質能行業政策及環境分析。
在全球各國積極支持和推動生物質能發電項目的情況下,全球生物質能發電得到了有所未有的發展,生物質能裝機容量實現了持續穩定的上升,2008年全球生物質能裝機容量為53.86GW,至2017年達到109.21GW,十年間增長了一倍多,年複合增長率達8.23%。根據生物質能行業分析情況,預計今年裝機容量將進一步上升至117.25GW,同比增長7.36%。
我國近幾年在生物質能行業政策及環境的支持下,生物質能發電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2015年能源消費總量約3014百萬噸油當量,其中原煤占63.7% 、原油18.6%、天然氣5.9%、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和生物質等新能源比例較低,約11.9%。我國1993年成為石油淨進口國,2014年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達到59.43%,能源安全保障壓力巨大。
2016年,全國共有30個省(區、市)投產了747個生物質發電項目,併網裝機容量1476.2萬千瓦(不含自備電廠),年發電量794.5億千瓦時。其中農林生物質發電項目271個,累計併網裝機700.9萬千瓦,年發電量397.3億千瓦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339個,累計併網裝機725.3萬千瓦,年發電量375.2億千瓦時;沼氣發電項目137個,累計併網裝機50.0萬千瓦,年發電量22.0億千瓦時。
2017年,全國生物質發電替代化石能源約2500萬噸標煤,減排二氧化碳約6500萬噸。農林生物質發電共計處理農林廢棄物約5400萬噸;垃圾焚燒發電共計處理城鎮生活垃圾約10600萬噸,約占全國垃圾清運量的37.9%。
2018年,全國生物質發電累計併網裝機排名前四位的省份是山東、浙江、江蘇和安徽,分別為210.7萬、158.0萬、145.9萬和116.3萬千瓦;年發電量排名前四位的省份是山東、江蘇、浙江和安徽,分別是106.5億、90.5億、82.4億和66.2億千瓦時。
2018年,國家統計局公布《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其中生物質能產業細分3個子類分別是生物相關原料供應體系活動、生物質燃料加工、生物質能相關服務。共涉及18個國民經濟行業。生物質能行業政策及環境分析指出,2018年版《產業分類》的出台,旨在準確反映「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情況,滿足統計上測算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模、結構和速度的需要。
2019年1月30日,《生物質發電「十三五」規劃布局方案》,《方案》明確「十三五」期間生物質發電政府支出方向等問題,且將生物質能發電項目審批權下放。目標上,《方案》提出,到2020年我國31個省(區、市)符合國家可再生能源基金支持政策的生物質發電規模總計將達2334萬千瓦,是原「十三五」規劃目標的155.6%。其中農林生物質發電1312萬千瓦;垃圾焚燒發電1022萬千萬。
整體來看,生物質能產業扶持、科技支持、經濟稅收補貼、法律法規保障等政策體系不健全是導致國內生物質能產業發展遲緩的重要原因。隨著我國生物質能政策體系的不斷完善,生物質能發展的政策環境逐漸優化,這將極大促進民間資本在生物質能領域的投資。以上便是生物質能行業政策及環境分析所有內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