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體制改革的推進,我國面臨季節性和地區性電力缺口的壓力,2019年水電建設投資規模達到839億元,水能資源廣泛分布在30個省(區、市)的1700多個山區縣,以下是水電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2019年以來,受益於來水形勢向好等因素,水電利用小時數同比好轉。2019年1-12月,我國水電機組利用小時數691小時,同比提升74小時。水電利用小時仍呈現大小年交替的規律,但波動幅度有所收窄。水電行業分析預計,2020年我國水電機組利用率仍保持高位。對於大型水電公司而言,受益於水電站聯合調度等因素影響,利用小時數將保持較高水平。
大型發電集團水電市場化交易電量205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6.6%;市場化電量占比31.9%,同比增長1個百分點。水電行業發展趨勢指出,2019年以來單季度水電市場化平均交易電價約0.20-0.23元/千瓦時,且季節性波動特徵明顯,即市場化交易電價豐水期(Q2、Q3)較低、枯水期(Q1、Q4)較高。
水電大省—四川、雲南的水電平均上網電價亦呈現不同程度的回落。典型水電公司:長江電力、華能水電、國投電力、桂冠電力的市場化交易電量比重與水電綜合上網電價大體呈現負相關趨勢。受市場化比例提升等因素影響,近年來水電平均上網電價總體處於下行趨勢。
目前,我國上一輪投產高峰(「十二五」期間)已過,裝機增速明顯放緩。根據《2019-2024年中國水電行業市場深度研究及發展前景投資可行性分析報告》數據,截至2019年12月,6000千瓦及以上電廠水電裝機容量3.1億千瓦,同比增長2.5%,低於同期電力行業及火電裝機增速。
按照中國「十三五」能源規劃,到2020年非石化能源占全國一次性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將提高至11.5%。水電行業發展趨勢指出,非石化能源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其中可再生能源主要由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和生物質能發電組成。
截至「十三五」末,長江上游、黃河上游、烏江等七大水電基地建設已初具規模,根據《水電發展「十三五」規劃》,2020年之前將繼續推進這七大水電基地建設,並配套建設水電基地外送通道。
未來三十餘年,我國將深人推進水電「西電東送」戰略,重點推進長江上游、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瀾滄江、黃河上游、南盤江、紅水河、怒江、雅魯藏布江等大型水電基地建設,通過加強北部、中部、南部輸電通道建設,不斷擴大水電「西電東送」規模,完善「西電東送」格局,強化通道互連,實現資源更大範圍的優化配置,以上便是水電行業發展趨勢分析所有內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