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作為一種極具價值的中藥材,在2025年的市場中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這一增長得益於多方面因素,如國家對中醫藥產業的重視,為天麻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天麻種植技術的提升,使得天麻產量逐漸增加,滿足了市場不斷增長的需求。在競爭方面,目前天麻市場競爭激烈,有北京同仁堂、雲南白藥、盤龍雲海等大型中藥企業在天麻領域占據一定份額,它們憑藉品牌優勢、技術實力和市場渠道,在市場中脫穎而出。在此大背景下,略陽天麻種植產業也在不斷探索前行,其生態循環利用模式對於提升自身競爭力、推動產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天麻,又名赤箭、定風草等,屬蘭科天麻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塊莖或種子繁殖,有天麻、原天麻、細天麻等多個品種。其食藥用價值極高,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識的提升,天麻產品從單一醫用拓展到飲食及滋補保健等行業,市場需求大增。當前全國天麻年產約50萬公斤,而年需求量約 75 萬公斤,缺口明顯,價格也隨之連續上漲。
略陽地處陝西省西南部,屬大陸性過渡氣候,資源豐富,是天麻優生區和傳統種植區。自 1997 年引進天麻 「兩菌」 生產技術後,天麻有性繁殖播種技術在此大面積推廣成功。隨後,略陽天麻陸續通過國家 GAP 認證、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認證等,「略麻 1 號」 也通過中藥材新品種鑑定。如今,略陽縣已成為全國重要的天麻主產區之一,全縣 17 個鎮辦均有栽培,五龍洞、黑河等地栽培規模較大。目前全縣天麻地存總量達 5000 畝(280 萬窩),年產鮮天麻 2500 噸,產值達 1.5 億元,其中原藥材銷售可實現收入 5800 萬元,天麻產品加工可實現銷售收入 9200 萬元。天麻在當地經濟發展中地位重要,不僅是中藥產業的骨幹品種,也是帶動農民增收、助力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項目。
菌種市場亂象叢生:天麻 「兩菌」 來源廣泛,有來自周邊地區的,也有本地農戶自製的。由於 「兩菌」 生產門檻低,無市場准入限制,投資小、利潤大、見效快,導致縣域內從事 「兩菌」 生產的企業和個體戶多達 20 余家。這些產品大多無品牌、無商標,質量參差不齊,市場上偽劣菌種憑藉價格優勢充斥其中,給天麻產業發展帶來極大風險。
栽植技術不規範:部分農戶種植天麻僅憑經驗,存在覆土過厚的問題,有的覆土厚度達 9 - 10 厘米,致使地溫低、不透氣,影響天麻生長。同時,備料不足現象也較為常見,規範栽植 1 窩天麻需用干樹葉 1 公斤以上,但有的農戶覆蓋樹葉較少甚至不用,且未採取遮陰措施。此外,「兩菌」 使用也不規範,蜜環菌用量不一,萌發菌和花粉攪拌不均勻,這些都不利於天麻的良好生長。
管理方式粗放:天麻栽植講究 「三分靠栽,七分靠管」,然而略陽縣部分農戶在栽培天麻時,不深挖排水溝,也不搭建遮陽網,一旦遭遇降水,容易出現排水不暢的情況,極大地影響了天麻的生長和產量。
選址缺乏科學性:一些農戶栽植天麻選址不當,選在河邊低洼地帶,易遭受洪水沖毀;有的土地過於平坦,排水困難;有的土質不疏鬆,不利於天麻生長;還有的基地選擇透氣性差的綿沙土質,這些都對天麻的生長環境造成了不利影響。
自然災害威脅大:在天麻種植過程中,乾旱、洪澇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野生動物的危害也十分嚴重。尤其是野豬,作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繁殖速度快,對天麻生長造成了極大侵害。
產品開發能力欠缺:天麻終端產品研發較少,生產體量有限,產品附加值低,尚未形成品牌優勢和具有市場競爭力的 「拳頭」 產品。現有的天麻加工企業開發的產品,由於認證程序複雜,部分產品無法進入市場銷售。即便取得認證的產品,也因品牌影響力不足、銷售渠道不暢,市場份額較小,經濟效益未能充分體現。
產業鏈不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鬆散:略陽縣天麻產業雖已具備上中下游產業鏈,但種植、銷售、加工環節之間缺乏緊密的聯結機制。農戶栽植的天麻多數被藥販收購,以統貨形式進入市場,龍頭企業的帶動能力較弱,產業融合程度低、層次淺,產業鏈協同機制不健全,無法充分發揮產業優勢。
採收加工標準不統一,產品質量不穩定:略陽縣天麻栽培規模較大,但以農戶分散經營為主,這不利於規範化栽培技術的推廣,導致天麻的產量和質量難以得到有效保障,產品質量參差不齊。
品牌效應不顯著:儘管天麻已獲得地標產品稱號,略陽也是天麻優生區,但對外宣傳不夠廣泛,知名度不高,尚未形成具有影響力的略陽天麻品牌。這使得在市場競爭中,略陽天麻在供貨量和定價權上缺乏優勢,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
面對略陽天麻種植領域存在的栽培技術落後和產業發展不足等問題,推廣天麻種植生產的生態循環利用模式刻不容緩。一方面,栽培技術滯後會導致農民生產效率低下、產品品質不穩定,傳統種植模式還可能造成土地資源浪費、土壤退化等環境問題,同時影響產品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天麻產業鏈的健全發展對當地經濟和農民收入提升至關重要,但當前產業發展不足,存在加工環節薄弱、銷售渠道狹窄等問題,制約了農民增收和產業發展。
技術概述:「林 - 麻」 配套種植技術是將天麻種植於林下,實現林業與農業協調發展的模式。林下環境稀疏,陽光透過樹冠層次少,溫度和濕度相對較低,適宜天麻這種喜陰植物生長。該模式既能充分利用森林資源,提高土地綜合利用效益,又能保護生態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增加農民收入。
技術應用要點:
菌材選擇:林下種植天麻時,要選擇經過篩選和培育的優質種子或菌株作為菌材,以確保天麻的生長和產量。
栽培技術:需調節樹冠開度,保證光照和通風條件適宜,合理施肥灌溉,並及時防治病蟲害。栽後管理中,定期對天麻進行修剪和除草,保持地面整潔,及時清理病蟲害,促進天麻健康生長。
蟲害及鼠害預防:林下環境潮濕,易滋生病蟲害和鼠害。可採用生物、物理和化學防治相結合的方式,選擇對天麻無害的防治方法,如利用天敵控制病蟲害和鼠害數量,定期清理和消毒種植地,使用環保型農藥等,減少其對天麻的危害,保證產量和質量。
技術概述:「麻 - 菌」 輪作種植是將天麻和食用真菌進行輪作的生態循環模式,旨在解決天麻產區面臨的連作障礙、菌材利用不充分以及提高土地附加值等問題。長期單一種植天麻會導致土壤養分流失、結構惡化,引發連作障礙,降低土地產出效率。通過輪作,可減少連作障礙,降低土壤病蟲害發生率,保護土壤生態環境,提高土地可持續利用率,同時充分利用舊菌材,減少資源浪費,提升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技術要點:
選擇適合的食用真菌品種:挑選合適的食用真菌品種,並採用恰當的種植技術,如菌絲接種、選擇合適的栽培基質等,確保真菌生長和產量。
合理安排輪作周期:合理規劃天麻和食用真菌的輪作周期,避免連作,保證土壤健康和作物生長。栽培管理中,及時防治病蟲害,保持土壤濕潤和通風,提高作物品質。
技術概述:「林 - 麻 - 菌」 立體種植模式綜合利用林地資源,將樹木、天麻和食用真菌有機結合,形成立體生態系統,實現資源最大化利用和生態效益最大化。樹木提供遮陰、保濕和防風功能,為天麻和食用真菌創造良好生態環境;天麻在樹木陰影下生長,利用光能和土壤養分,保護樹木根系,改良土壤;食用真菌與天麻共生,分解有機物質,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地產出效益。該模式既能保護水土資源,防止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改善氣候環境,又能促進土壤改良和肥力提升,實現農林複合、生態循環目標。
技術要點:實踐中,要注意樹木的選擇和管理,合理布局天麻和食用真菌的種植區域,維持它們之間的生態平衡和協調發展。同時,加強病蟲害防治,保證作物健康生長和產量。技術上,採用有機栽培和生態種植方式,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保護生態環境,提升產品品質和安全性。
生態循環利用模式具有諸多優勢。它能夠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通過將天麻與其他植物或生物有機結合,形成生態系統,減少土地浪費和污染,增強土地持續利用能力。該模式還結合了現代農業技術,如有機栽培、精準農業等,可提升種植效率、改善產品品質,增加農民收入。此外,引入加工、包裝、銷售等產業環節,能夠形成完整產業鏈條,增加產品附加值,提升略陽天麻產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在2025年天麻行業競爭日益激烈、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的背景下,略陽天麻種植產業面臨著機遇與挑戰。《2025-2030年中國天麻行業市場調查研究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指出,當前略陽天麻種植雖取得一定成績,但在栽培技術和產業發展方面存在諸多問題。而天麻種植生產的生態循環利用模式,包括 「林 - 麻」 配套種植、「麻 - 菌」 輪作種植、「林 - 麻 - 菌」 立體種植等模式,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有效途徑。這些生態循環模式不僅能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提升產品品質和產量,還能增加農民收入,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天麻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在未來的發展中,略陽應結合當地氣候特點、土壤條件等實際情況,科學選擇和推廣生態循環利用模式,不斷完善產業鏈,加強品牌建設,提升略陽天麻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實現天麻產業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為當地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注入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