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當前全球產業鏈重構背景下,美國政府正面臨一場關乎工業命脈的嚴峻考驗。最新行政令啟動的關鍵礦產調查揭示出該國在戰略資源領域的脆弱性——從智慧型手機晶片到新能源電池,大量核心材料的供應安全已成重大隱患。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稀土行業重點企業發展分析及投資前景可行性評估報告》指出,根據2024年數據統計顯示,美國本土生產的50種關鍵礦產品中,有12種完全依賴外部供給。其中尤為突出的是稀土資源,作為現代工業"維生素",其100%的進口依存度暴露了供應鏈的關鍵命門。除稀土外,鎵、鍺等高技術材料以及電池級石墨的供應均被鎖定在單一來源市場。這種結構性短板使得美國在貿易摩擦中屢遭反噬,關鍵製造業環節面臨原料斷供威脅。
進口依賴度超過50%的關鍵礦產占比高達總目錄的56%,這種失衡局面正在加劇經濟安全風險。以稀土為例,其作為永磁體、催化材料的核心成分,支撐著從國防裝備到新能源汽車的全產業鏈發展。當技術制裁轉化為資源武器時,美國企業不得不承受供應鏈中斷帶來的高昂成本,彭博社曾指出這種"自傷效應"已開始顯現。
專家測算顯示,若要實現關鍵礦產的自主可控目標,需投入至少2500億美元資金並跨越十年以上的建設周期。除了需要新建礦山開發、冶煉加工等基礎設施外,美國還將直面多重挑戰:環保法規對開採活動設置嚴格限制,電力成本較主要競爭對手高出40%以上,社區反對意見可能導致項目延期甚至流產。
儘管面臨諸多障礙,部分領域已顯現突破跡象。鋰離子電池原料中鈷的使用比例正逐步降低,氫氧化鋰等新材料的應用為供應鏈多樣化創造條件。但核心稀有金屬如釹鐵硼磁體的關鍵成分——重稀土,其全球產量90%以上集中於特定區域,短期內難以找到可替代來源。
總結:
美國關鍵礦產供應體系暴露出的結構性缺陷,既是全球化分工的結果,更是戰略資源布局失當的警示。從完全依賴15種關鍵材料到規劃千億美元重建計劃,這場供應鏈保衛戰不僅關乎經濟安全,更將重塑未來二十年全球產業格局。在環保約束與地緣政治雙重壓力下,如何平衡自主可控與國際合作,將成為決定其工業競爭力的關鍵變量。
當地時間4月24日,川普簽署行政令允許海底採礦,外媒稱此舉旨在加大對深海稀土礦物開採力度。白宮前高級經濟官員、美國前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布羅德曼稱,中國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讓美國政府慌了。
中國報告大廳聲明:本平台發布的資訊內容主要來源於合作媒體及專業機構,信息旨在為投資者提供一個參考視角,幫助投資者更好地了解市場動態和行業趨勢,並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或指導,任何基於本平台資訊的投資行為,由投資者自行承擔相應的風險和後果。
我們友情提示投資者: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