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農業農村部近期公布的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數據顯示,我國特色作物種業體系正經歷系統性優化。通過新增1254個優質品種、清理313個"仿種子"問題品種,行業正加速淘汰低效重複資源,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農作物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農業農村部最新公告顯示,全國已登記的農作物品種覆蓋7大類29種作物。本次新增的1254個特色品種中,自主選育占比達98%,其中企業研發占54%主導地位,蔬菜品類占據超六成份額。這一數據表明我國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同時,正通過市場化機制推動特色農作物品種疊代升級。
針對品種同質化問題,農業農村部擴大清理範圍至313個仿冒品種。所謂"仿種子"是指對現有品種進行簡單修飾的低創新產品,這類產品不僅擠占優質資源推廣空間,更可能涉及智慧財產權侵權。通過強化DNA指紋技術應用和登記審查標準,行業正逐步建立良種優勝劣汰機制。
數據顯示,國內企業在新登記品種中貢獻過半成果,顯示其已成為農作物育種創新主體。這種格局既符合國家鼓勵產學研協同的政策導向,也反映市場主體對特色農業市場需求的精準把握。從蔬菜到果樹,企業主導的品種研發正帶動產業鏈價值提升。
為保障登記制度長效性,農業農村部將修訂品種登記辦法,構建"進退有序"的動態管理體系。通過加強跟蹤評價和鑒評推介,優質特色品種的應用效率有望顯著提高。這種機制創新將引導資源向高產穩產、綠色優質的農作物新品種傾斜。
本次品種更新與市場淨化並舉的舉措,標誌著我國農作物種業發展進入質量優先的新階段。隨著自主創新能力持續增強和市場監管體系不斷完善,到2025年特色農產品產業化進程將進一步加速,優質農作物品種將成為農業投資的重要風向標。通過淘汰低效產能、強化創新激勵,行業正為保障糧食安全與農民增收構建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