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我國S基金及併購基金規模已超670億元,為未來三年的市場化退出機制構建奠定基礎。當前私募股權市場正經歷結構性變革,投資策略從資本擴張轉向資源深度整合,在此背景下,人民幣基金在產業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愈發凸顯。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人民幣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調研顯示,半導體、高端製造、生物醫藥等領域的人民幣基金配置比例持續攀升。早期創投基金(天使/VC)、私募股權基金及政府引導基金成為資金流向主要方向,其中市場化內資機構與本地國資背景GP獲得LP更高認可度。"產業資本+政府資金"的混合LP結構占比提升至42%,顯示出資源整合對投資回報的增益效應。某頭部S基金數據顯示,帶有國資背景的人民幣項目退出IRR較純財務型高出1825個百分點。
在管理人篩選維度上,LP已突破傳統財務指標框架。調研覆蓋的300餘家機構中,76%將GP的"技術判斷力""產業鏈資源網絡"等產業深耕能力作為首要評估要素。合規透明度要求同步提升,91%的受訪LP明確表示會重點核查信息披露準確性與風險管控機制。某區域母基金負責人透露:"我們對人民幣項目的合規審查已細化到單項目跟投條款和ESG影響評估雙重維度。"
2024年成為S交易實踐元年,廈門設立20億元自貿領航S母基金,建設銀行推出百億級人民幣S基金,北京亦莊聯合康橋資本組建30億元併購基金,上海市國資委更構建500億國資併購基金矩陣。這些舉措不僅提升市場流動性,更形成區域產業協同網絡:長三角生物醫藥集群通過併購基金整合上下遊資源,珠三角半導體企業藉助S交易加速技術疊代。
綜合來看,人民幣基金正在經歷"募投管退"全鏈條的價值重構。國資與市場的深度融合強化了資源配置效率,硬科技賽道的深度布局契合國家戰略需求,而合規透明化與多元化退出通道則為行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未來三年,具備細分領域深耕能力、實操性退出方案設計及產業協同網絡構建優勢的人民幣基金GP,將在市場篩選中占據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