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動力電池產能投資超200億美元,隔膜年產量突破40億平方米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鋰電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隨著全球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突破30%及儲能市場需求的爆發式增長,中國鋰電產業鏈企業正通過全產業鏈協同出海重塑國際競爭格局。今年上半年,寧德時代、億緯鋰能等頭部企業相繼在東南亞啟動總投資超158億美元的重大項目,標誌著中國鋰電產業從技術輸出向全球化產能布局的關鍵轉變。這一系列戰略舉措不僅加速了區域供應鏈本地化進程,更預示著2025年全球鋰電產業格局將呈現以亞洲為核心、輻射歐美的新生態體系。
中國鋰電企業正通過縱向一體化模式在東南亞打造完整產業閉環。寧德時代印尼項目覆蓋從紅土鎳礦開採到電池製造的全鏈條,總投資達59億美元,規劃年產量可滿足30萬輛電動汽車需求。同期,星源材質斥資近50億元人民幣在馬來西亞建設全球最大的鋰電隔膜生產基地,預計2026年投產後將形成年產20億平方米濕法及塗覆隔膜的產能規模,占公司整體利潤貢獻率預期超50%。
這種"礦產-材料-電池"垂直整合模式,使中國企業能夠有效控制上遊資源成本。以鎳金屬為例,印尼作為全球鎳儲量最大國(占比22%),其紅土鎳礦直接供應將顯著降低動力電池生產成本約15%-20%,同時規避國際供應鏈波動風險。
東南亞憑藉獨特地理優勢成為全球鋰電產業新高地。馬來西亞勞動力成本較中國低30%以上,疊加稅收優惠政策,使電池企業海外建廠綜合運營成本下降約25%。雲南恩捷等隔膜企業已在馬六甲設立生產基地,預計2027年形成15億平方米產能,與星源材質項目共同構成全球最大鋰電隔膜供應集群。
技術協同效應進一步強化產業競爭力。當負極材料廠商尚太科技、電解液巨頭新宙邦的東南亞工廠逐步投產後,核心主材本地化率將突破60%,物流半徑縮短至500公里內,單GWh電池製造成本可再降8%-12%。這種區域資源整合能力,使中國鋰電產業鏈在全球競爭中形成難以複製的成本-技術組合優勢。
東南亞正快速形成以泰國為中心的新能源汽車製造集群。比亞迪、長城等車企在泰投資建廠吸引著億緯鋰能、寧德時代等配套企業跟進。吉打州新型儲能項目(總投資86.54億元)的落地,正是基於周邊已聚集起包括LG化學在內的20餘家電池材料供應商。
這種"前廠後店"模式顯著提升供應鏈響應速度:電池企業在3小時車程內即可完成核心原料採購,較傳統跨境供應周期縮短70%。預計到2026年,東南亞將形成覆蓋印尼鎳資源-馬來西亞隔膜生產-泰國整車組裝的完整產業鏈條,推動區域鋰電產業規模突破800億美元。
2025年的戰略布局揭示出中國鋰電產業全球化躍遷的三大趨勢:一是全產業鏈協同出海形成成本控制新範式;二是資源富集區與製造基地的空間耦合催生效率革命;三是產業集群效應加速技術標準輸出。隨著東南亞基地在2026-2027年陸續達產,預計中國鋰電企業海外營收占比將從當前的35%提升至50%,真正實現"本地生產、區域供應、全球輻射"的戰略目標。這一進程不僅重塑全球能源版圖,更標誌著以技術創新和產業鏈整合為核心的新型全球化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