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當前全球新能源產業持續擴張,但鋰電行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結構性調整。隨著產能過剩矛盾加劇,價格戰愈演愈烈,企業面臨生存壓力的同時,技術創新成為破局關鍵。本文結合最新數據與市場趨勢,剖析鋰電產業鏈的現狀挑戰及未來發展方向。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鋰電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2025年鋰電產業延續了過去兩年的價格下行周期。Wind數據顯示,在鋰電池板塊104家A股上市公司中,65家企業去年淨利潤同比下滑,超60%企業的毛利率出現下降。行業普遍面臨"接單越多虧損越大"的困境:某華中地區鋰電材料企業開工率不足30%,僅維持基本運營成本。這種局面源於2021-2023年期間產能激增與市場需求增速放緩之間的錯配,全國鋰電池規劃產能已超實際需求兩倍以上。
地方政府對新能源項目的過度補貼是產能過剩的重要誘因。此前部分區域曾以超過項目投資額的力度提供扶持,導致企業擴產計劃普遍超出市場需求。當前行業呈現"僧多肉少"格局,低價競爭成為爭奪訂單的主要手段。數據顯示,動力電池價格已從2021年的0.8元/Wh降至目前約0.6元/Wh,逼近成本線。
行業自救行動持續升級。2024年多家企業主動調整擴產計劃:欣旺達終止了總投資140億元的兩個生產基地項目;普利特叫停102億元鈉離子電池基地建設。與此同時,政府開始加強項目審批管理,通過"全國一盤棋"統籌避免重複投資。市場淘汰機制加速顯現,部分低效產能正通過破產重組等方式退出。
頭部企業已將戰場從價格轉移到技術研發。寧德時代神行/麒麟電池系列在2025年出貨占比預計提升至60%-70%;億緯鋰能46系大圓柱電池實現超3萬台裝車應用;國軒高科發布能量密度達300Wh/kg的固態電池。材料端,高壓實磷酸鐵鋰、快充負極及新型電解質等技術突破持續湧現。據行業統計,2025年具備技術創新能力的企業毛利率普遍高出行業平均水平5-8個百分點。
2026年7月將實施的《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首次強制規定熱失控後"不起火不爆炸",推動行業准入門檻提升。新標準催生技術疊代需求,半固態及固態電池研發進入加速期。據測算,符合新規的產品成本雖增加約15%,但市場接受度顯著高於傳統方案。
2025年鋰電產業正處於深度調整的關鍵節點。在產能出清與技術創新的雙重作用下,行業正從"拼規模"轉向"拼質量"。隨著安全標準升級和市場需求結構優化,掌握核心技術、具備成本控制能力的企業有望重塑競爭格局。未來3-5年,技術疊代速度將決定鋰電企業的生存空間,而市場機制與政策引導的協同發力,將持續推動產業向高質量發展方向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