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高原農業高質量發展戰略推動下,青海省海東市憑藉獨特的地理優勢,在冷涼蔬菜領域實現跨越式發展。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市冷涼蔬菜總種植面積達2.1萬畝,其中供粵港澳大灣區基地占比超68%,重點企業通過標準化生產模式帶動農戶增收,形成年產值突破3.2億元的產業集群。這一成果標誌著海東市在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方面取得階段性勝利。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蔬菜行業市場深度研究及發展前景投資可行性分析報告》指出,依託氣候冷涼、日照充足的優勢,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率先布局冷涼蔬菜產業。2024年全縣種植供港(出口)冷涼蔬菜2150畝,單季產值達150萬元,其中首批6000公斤鮮椒直供粵港澳大灣區的案例引發行業關注。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當地重點企業在種植端實現全程標準化管控:從選種、水肥管理到採摘分揀,均按照出口標準執行,確保產品符合港澳市場對品質與安全的要求。
在產業縱深發展層面,海東市通過科技創新與品牌建設雙輪驅動。目前全市培育冷涼蔬菜品種達200餘個,涵蓋豆苗、鮮食蠶豆、大紅椒等特色品類。其中互助土族自治縣憑藉紫甘藍、紅西芹等差異化產品占據高端市場,樂都區則以"黃河彩籃""河湟彩園"兩大區域品牌為載體,推動農產品溢價能力提升。截至2025年6月,全市已建成海關備案出口基地29家、供粵港澳蔬菜基地3.8萬畝,並取得114個綠色食品認證和20個有機產品認證。
重點企業在技術環節持續突破瓶頸。例如在採摘環節,通過智能化分揀設備與人工精選結合,確保每批次蔬菜達到"個頭大、色澤青亮"的出口標準。同時建立數位化溯源系統,實現種植數據、物流信息與檢測報告雲端共享,2024年產品合格率提升至99.7%。這種產供銷一體化模式不僅保障了粵港澳市場供應穩定性,更推動海東冷涼蔬菜在東南亞等國際市場占有率增長15個百分點。
通過政策引導與資本注入,海東市形成"龍頭企業帶動+合作社組織+農戶參與"的利益聯結機制。2024年數據顯示,冷涼蔬菜產業直接吸納勞動力超8000人次,戶均增收達1.2萬元。同時依託8件地理標誌產品和綠色認證體系,農產品"含綠量""含金量"雙提升:單個標準貨櫃的高原辣椒在港澳市場較同類產品溢價35%,紫甘藍出口均價突破每公斤6美元。
海東市冷涼蔬菜產業的發展路徑驗證了高原特色農業的廣闊前景。2025年重點企業通過技術革新與品牌運營,將2.1萬畝種植規模轉化為可觀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西部地區農業現代化提供了可複製樣本。未來隨著"一帶一路"冷鏈物流網絡完善和RCEP政策紅利釋放,海東冷涼蔬菜有望在國際市場占據更大份額,持續擦亮高原生態農產品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