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分析 貿易行業分析報告 內容詳情
2009年中國對外貿易進出口情況
 貿易 2010-01-12 09:22:00


 據中國海關統計,2009年中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為22072.7億美元,同比下降13.9%。其中,出口12016.7億美元,下降16%;進口10056億美元,下降11.2%。全年貿易順差1960.7億美元,減少34.2%。

  「2009年中國外貿完成了保市場、保份額的既定任務,中國產品在全球市場份額維持在9%左右,預計全年出口很有可能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中國商務部副部長鐘山說。

  「從全年看,無論出口的較大降幅還是貿易順差的大幅減少,都表明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是空前的,對中國經濟增長產生了負拉動作用。」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部副部長趙晉平說。

  2009年是中國外貿最為困難的一年。外貿進出口連續大幅下挫,上半年平均降幅在20%以上。儘管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降幅明顯收窄,但全年降幅仍創造了改革開放以來的最低點。

  金融危機衝擊之下,中國經濟尤其外貿出口很「受傷」。不過,在政府穩定外需政策和廣大企業主動應對的共同努力下,中國外貿穩住了陣腳,出口降幅雖創歷史紀錄,卻小於大多數貿易國。

  在過去10年裡,中國正常情況下每年出口增幅都會超過20%,成為全球最大出口國早在人們意料之中。2007年,德國出口商協會就曾作出2009年中國將坐上「頭把交椅」的預言。

  2002年起,德國連續六年成為全球第一大出口國。儘管其2009年全年外貿數字尚未公布,但德國出口商協會、環球貿易信息服務公司等日前紛紛確認說,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出口國。

  「中國在出口規模上超過德國躍居全球第一,只說明中國已成為貿易大國,但從出口產品的結構、自主創新能力以及產業核心競爭力等角度來看,中國還遠稱不上『貿易強國』。」對中國外貿在世界格局中的新變化,趙晉平有著清醒的認識。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逐步實現了從以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為主向以資本技術密集產品為主的轉變。目前,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已經成為中國外貿的主打產品。

  但與德國等出口強國不同的是,中國出口的機電以及高新技術產品大多屬於加工貿易,而且多是跨國公司在華投資企業所生產。同時,德國企業更注重技術、品牌、質量、售後服務等非價格因素,這些因素帶給產品更高的附加值。

  「中國是一個貿易大國,這沒有疑問,但現在是大而不強,因為發展不平衡,外貿結構需要調整。」鐘山表示,中國必須下大力氣調整結構,轉變增長方式,促進貿易平衡發展。

  2009年12月份,中國月度進口值創歷史最高紀錄,月度出口值也創出歷史第四高位,對外貿易在加速復甦。但業內人士預計,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外貿的衝擊還要持續2至3年,這意味著中國要到2011年左右才能恢復到2008年的貿易規模。

  展望2010年,國際經濟形勢的複雜性,國際需求的不確定性,依然是中國外貿面臨的主要難題。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和人民幣升值的壓力,讓外貿形勢變得更為複雜。

  「中國外貿要做好持久作戰的心理準備。」趙晉平認為,在促進出口穩定增長的同時,中國應通過金融、財稅、環保、土地等手段,嚴控「兩高一資」(高耗能、高污染、資源型)產品出口,擴大自主智慧財產權、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產品出口,加快推動外貿轉型升級。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貿易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