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受經濟進入新常態和結構調整等因素影響,我國用電量增速趨緩,電力供需總體寬鬆。煤電行業面臨利用小時數逐年下降、規劃建設規模較電力需求偏大等問題。
近日,國家能源局電力司發往部分省(區、市),關於銜接「十三五」煤電投產規模的函件(以下簡稱函件)在業內流傳。函件中,國家能源局要求相應地區減壓『十三五』煤電投產規模,以實現《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提出的,到2020年全國煤電裝機規模控制在11億千瓦以內的目標。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11個省(區、市)收到相關通知,總計82個煤電項目被要求緩建,這些項目的裝機規模共計不少於9384萬千瓦,此外還有大量項目被限產。
國家能源局電力司相關人士表示,網上流傳的函件並非定稿,而推遲建設的項目瓦數占原定規劃建設項目比例預計在50%左右。該人士還透露,接到函件的不止目前披露的11個省市。
控煤一直在進行中,但為何此次國家能源局壓減煤電投產規模的力度驟然加大?卓創電力分析師張敏分析認為,在嚴峻的環保形勢下,控煤與環境治理已經成為一體兩面,目前相關文件著力推動電力結構轉型,未來光伏、水力和風力發電所占比例將會逐級提高。
推遲項目預計占規劃的50%
上述函件內容顯示,國家能源局要求各地按照函件內容調整「十三五」發展規劃中的相關內容以及煤電有序發展工作方案,凡納入《工作方案》的煤電項目,如存在未達開工條件建設、不符合「民生熱電」要求等問題,一律推遲至「十四五」及以後建設、投產,並相應減壓「十三五」煤電投產規模。
根據目前披露的信息,經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11個省(區、市)收到相關通知,82個煤電項目被要求緩建或控制產量,裝機規模共計不少於9384萬千瓦。函件落款日期為2017年1月9日,函件文尾寫道,「請於2017年1月16日前反饋書面意見,並加蓋公章。逾期不返回視為無意見」。
國家能源局電力司人士表示,網傳函件並非定稿,仍需進一步審議,目前在收集各地反饋意見,但所收集到的具體情況因是內部的工作程序,不方便對外透露。另外該人士還透露,大部分省市都接到了函件,不止網傳的11個省市。
對於推遲建設項目的瓦數占原定規劃建設項目的比例,上述國家能源局電力司人士回應稱,目前未具體統計,預計在50%左右。
在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的第二年就欲揮刀砍去原定規劃建設項目比例的一半,為何國家能源局壓減煤電投產規模的力度驟然提升?張敏分析認為,今年要求各省加碼控煤力度,主要是著眼於嚴峻的環保形勢。入冬以來華北華中地區霧霾持續時間長、頻率高,使燃煤對環境的影響充分暴露,控煤與環境治理已經成為一體兩面。
煤電行業將持續承壓
此次加大控煤力度或許可溯源至10個月前。2016年3月17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下發特急文件,督促各地方政府和企業放緩燃煤火電建設步伐,以應對目前日益嚴重的煤電產能過剩局面。
僅隔20日,煤電規劃建設風險預警機制就出台。2019年煤電規劃建設風險預警結果顯示,28個省級電網區域的預警狀態為預警程度最嚴峻的「紅色」,而煤電裝機充裕度預警指標是最為嚴峻的一項指標,24個地區的煤電裝機充裕度均為紅色預警。
中國能源協會常務理事吳中瑚向記者介紹,近年來煤電行業並不樂觀。一方面我國煤電裝機較為充裕,火電利用小時數較低,而連續數年全社會用電量增速放緩,用電市場相對固定,同時煤價呈漲勢,煤電行業利潤空間被壓縮;另一方面,環境治理被中央多次強調,煤電雖然已在技術處理下相對清潔,但讓位於更清潔的發電方式仍是大趨勢。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發電企業有很大的結構轉型壓力。在被披露的函件中,記者梳理髮現,中國電力投資集團、中國華電集團、中國大唐集團和中國華能集團等知名發電企業旗下均有項目在列。
張敏向記者表示,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及其配套文件直指電力結構轉型,未來光伏、水力和風力發電所占比例將會逐級提高。
2016-2021年中國煤電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顯示,近年來,我國不斷推進能源結構轉型。在2017年1月5日國家能源局舉辦的《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及《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能源局副局長李仰哲介紹,《規劃》提出,「十三五」時期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15%以上,天然氣消費比重力爭達到10%,煤炭消費比重降低到58%以下。
按照規劃相關指標推算,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氣消費增量將是煤炭增量的3倍多,約占能源消費總量增量的6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