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從2009年開始,中國奶業進入了新一輪的奶業周期之中,與以往「奶荒—加大養殖—奶剩—倒奶殺」的短周期不同,在進口大包粉衝擊之下,國內奶價快速下跌,虧損也從勢單力薄的養殖戶,進而蔓延到大型規模化牧場,有乳業專家認為,這實際上已轉化為一場國內的原奶危機。以下對鮮奶價格行情現狀分析。
2016年下半年,在全球鮮奶過剩產能開始下降和飼料價格反超國際奶價雙重因素的作用下,原奶價格大幅上漲。一方面,主要出口國奶牛存欄量總體下降,減產預期較強;另一方面,主要進口國除俄羅斯受政治影響進口需求持續低迷外,中國和其他進口國進口量有望進一步增加,整體進口需求回暖。因此,我們認為,2017年國際奶價有望進一步提升。
目前行業矛盾正在凸顯,一方面,進口大包奶粉價格持續低迷,並與國內呈倒掛趨勢,對國內乳品加工和奶牛養殖業衝擊明顯;另一方面,由於進口原料質優價廉,企業大量使用替代國內生鮮乳,進一步加深了上下游產業矛盾。
大包粉是一種俗稱,其實就是鮮奶直接噴粉製成的工業奶粉,主要供乳品企業進行再加工或生產使用。最近一次8月2日全球乳製品拍賣數據顯示,全脂奶粉的價格為2265美元/噸,這個價格折算成原奶為2.2元/公斤,而同期國內農業部定點監測平均奶價為3.4元/公斤,倒掛依然嚴重,國產奶粉的成本都要比進口奶粉到岸價高出1萬元/噸。
進口液態奶仍以低價之勢對國內鮮奶造成衝擊。記者從電商及商超渠道了解到,部分進口全脂鮮奶正和國產鮮奶展開低價競爭。競爭的背後源於較低的國際奶價、較高的國內鮮奶養殖及營銷成本。在進口液態奶的衝擊下,各大企業一方面細分市場研發新品,一方面加碼上游養殖業,儘量減輕國內原奶價格持續低位帶來的風險。
2017-2022年中國鮮奶行業發展前景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表明,相對於生鮮鮮奶蕭條的市場現狀,超市、商店在售的成品奶價格似乎沒出現太大的變動,價格一直高高掛起。較之兩年前的成品奶市場,世面上的純鮮鮮奶種類基本維持不變,但多了很多酸奶、水果鮮奶等乳飲品,不少乳企都將重點都轉到了新口味的乳飲品上。再看這些新興的乳飲品的價格,確實比純鮮鮮奶高出一截。
記者走訪了城區幾家超市發現,鮮奶等乳品區的各個商家都在賣力地做促銷活動,但細看後發現,成箱裝的成品奶價格並沒有出現明顯的下降。據城區某超市某品牌鮮奶銷售人員李女士介紹,現在濟寧各個品牌的鮮鮮奶價格處於一個僵持階段,大多沒有出現明顯的降價,只有少部分牌子的鮮奶降價較多。現在各個廠家的重點促銷手段就是送,標明不降價,但同樣的錢買的比原來多了,其實就是變相的小幅降價。生鮮鮮奶、成品奶價格都顯性、隱性地出現價格下降,相對來說,生鮮鮮奶的價格和銷量受到的打擊更大,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市畜牧局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科工作人員表示,這和進口奶粉的衝擊有很大關係。進口奶粉的質量好,而且價格也持續走低,乳品企業更願意採用進口奶粉作為原料。另外,進口奶粉、鮮奶大量進入中國市場,搶占了相當一部分的市場,擠占了國內乳品加工企業的生存發展空間,造成了國內企業銷量下降,生鮮鮮奶原料的需求減少。除此之外,就是國內生鮮鮮奶的產量供大於求,乳企有更多的選擇空間,就會儘可能壓低原奶的收購價格。
另外,奶牛養殖專家表示,現在生鮮鮮奶遇到的銷售瓶頸期還顯示出奶牛養殖的分散,沒有形成規模養殖,管理水平低也嚴重影響到乳製品的質量安全。奶牛養殖戶可聯合成立合作社,增強抗風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