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是僅次於豬、雞、鴨的國內第四大肉類需求,所以有很多養殖戶都會養牛。現在國內肉牛養殖業,在豬、雞還有肉驢養殖業的衝擊下出現了一定的頹勢,再加上肉牛養殖比起肉驢養殖來要求更加嚴格,這使得很多自身沒有承受衝擊能力的肉牛養殖場開始轉型。以下對肉牛養殖前景分析。
肉牛養殖前景分析,我國是世界第三大牛肉消費國,2000-2014年國內牛肉消費量從510.2萬噸增長至729.7萬噸,年複合增速為2.4%,高於同期全球牛肉消費量年複合增速 1.8%。2015年1-10月份國內牛肉消費量已超過去年全年達到735萬噸,增長勢頭依舊強勁。但在人均消費方面,我國2014年牛肉人均消費量僅為5.2公斤,低於世界其他主要牛肉消費國家,同世界同期平均消費量8.6公斤相比也處於較低水平。
2007-2014年中國牛肉消費市場規模情況
肉牛產業形勢更為嚴峻,能繁母牛不足2000萬頭,牛源和飼草資源匱乏導致行業缺乏發展動力。國內肉牛養殖並不是沒有自己的優勢,生產效益不高大多與經營與管理的疏失,從根源解決問題有助於養牛事業的更好發展。現從七大問題來分析肉牛養殖前景。
20世紀60年代以來,歐美已開發國家育成了不少優秀的肉用品種,如夏洛來、利木贊、海福特等。但我國至今沒有培育出專門化的肉用品種。肉牛養殖前景分析,牛肉生產主要依賴於黃牛品種如魯西牛、南陽牛、秦川牛等,以及引入品種的雜交後代,優良的肉用品種資源匱缺。
肉牛養殖前景分析,目前我國黃牛的改良率不足15%,本地良種肉牛及外來改良牛之和僅占35%,與國外肉牛業生產所用專門化品種雜交配套系有很大差距。良種化程度低是制約我國優質肉牛生產的最根本因素,造成增重慢,牛肉質量差,飼養成本高。基層推廣體系不健全,推廣人員少,待遇差,素質不高,且有相當數量的基層站點專業技術人員嚴重不足,配種等技術水平亟待提高,對新品種、新技術掌握滯後,必要的冷藏設施和儀器設備嚴重不足等,嚴重影響了畜禽品種的改良和優良品種的推廣進程。
肉牛養殖前景分析,國外15~18月齡的肥育去勢公牛的平均屠宰重為582千克。母牛產犢間隔不超過12個月,而我國出欄的肉牛中18月齡的商品牛很少,6月齡的商品牛根本沒有,一頭肉牛從配種受孕到產犢需9個半月,從犢牛到育肥牛出欄又需要18~20個月,生產一頭肉牛需28~30個月。除品種因素外,原因為:繁育體系不健全,大多養殖戶對牛群數量追求遠遠超過牛群的質量,見母就留;飼養管理不科學,大多數肥育場採用「低精料長周期」的育肥方式,造成肉牛出欄周期相對較長;飼養方式與國外有差距,肥育過程中飼料、品種、年齡都相差很大,造成育肥期長,效率低。
肉牛養殖前景分析,2004年我國肉牛出欄率達26.7%,與已開發國家(美國36.52%、歐洲43.74%)相差很大,並且我國肉牛平均胴體重147千克,比世界各國平均205千克低的多;且我國肉牛存欄平均產肉量僅為45千克,而已開發國家平均每頭存欄牛產肉量為120千克,美國為115千克,一頭肉牛的胴體重相當於我國2.3頭。
肉牛養殖前景分析,我國母牛繁殖成活率平均為72%,本地黃牛體型小,往往因胎兒過大而難產,雜種牛犢的難產率高於當地黃牛的值。冷配技術人員操作不規範也人為造成多種不孕症,延長生殖間隔。
國內肉牛的全程死亡率高達5%,直接經濟損失達90~150億元。動物的傳染病嚴重地影響了我國肉類及其製品進入國際市場,每年因疾病死亡造成的嚴重的經濟損失。肉牛養殖前景分析,特別是接近臨產的總的犢牛死亡率為6.1%。臨產死亡的犢牛中最大部分(72%)是死於難產,犢牛死亡率和發病率高的直接原因是營養缺乏和管理不善。
肉牛養殖前景分析,國產牛肉大多為中低檔牛肉,優質牛肉很少,造成出口牛肉價格不足世界平均數的80%。國內的大賓館、飯店及外資餐廳,每年都要從國外進口數目不小的牛排、小牛肉等高檔牛肉。
肉牛養殖前景分析,當前我國肉牛行業社會資本強勢注入,海外併購加劇,「網際網路+肉牛養殖」等各式各樣具有時代特色的肉牛產業模式也應運而生。為應對不斷升級的挑戰與壓力,國內牛業企業創新思路,強化品牌效應,提升核心競爭力的意識日漸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