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當前,新能源汽車產業正以年均47%的增速重塑全球出行格局。在政策驅動與技術創新雙重加持下,我國已形成覆蓋全產業鏈的世界級產業集群,核心零部件國產化率提升至85%,這為2024年中原地區舉辦高規格產業盛會提供了堅實基礎。
2月28日,由政府機構與行業平台聯合主辦的"2025中原新能源汽車供應鏈生態會議"在鄭州航空港召開,匯聚了來自政產學研用領域的400餘位代表。這場聚焦產業融合發展的深度對話,重點探討如何通過構建高效協同的供應鏈體系,破解關鍵材料供應、核心技術攻關等發展瓶頸。與會數據顯示,我國動力電池年產能已達800GWh,但高端晶片自給率仍不足15%,這成為產業鏈補鏈強鏈的重要方向。
會議現場發布的行業洞察顯示,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同比增長86.7%,帶動上下游企業加速"出海"布局。在技術層面,電驅動系統能量密度突破350Wh/kg,智能駕駛滲透率超過60%。這些進展背後,是全產業鏈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的結果——近五年行業研發強度始終保持在6%9%的高水平區間。
除主旨演講外,會議還設置了項目簽約與實地考察環節。簽約現場集中展示了整車製造、電池材料、智能網聯等領域的合作成果,涉及投資金額超200億元。參會代表先後走訪了國際物流樞紐、先進位造基地和產業園區,直觀感受中原地區打造"研發生產貿易"全鏈條生態圈的建設成效。值得注意的是,河南作為全國重要的汽車產業基地,已形成年產新能源整車150萬輛的產能規模,配套零部件企業數量突破800家。
通過政策引導與市場機制協同發力,會議形成的共識是:到2025年需實現三大目標——建成35個世界級產業集群、培育10家以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形成覆蓋全國的充換電網絡。這些目標將推動河南航空港區朝著"中原新能源汽車之都"加速邁進,預計未來三年帶動區域GDP增長超2個百分點。
此次盛會不僅勾勒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清晰圖景,更通過政企深度對話搭建起資源整合平台。隨著供應鏈韌性持續增強、技術創新不斷突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正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提升階段躍遷,在全球產業格局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戰略地位。到2030年,行業產值有望突破15萬億元,成為驅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