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力發電是我國的主要發電形式,長期占據總裝機容量和總發電量的七成左右比例。火力發電包括燃煤發電、燃氣發電、燃油發電、餘熱發電、垃圾發電和生物質發電等具體形式。其中燃煤發電又可以分為常規燃煤發電和煤矸石發電,燃氣發電又可以分為常規燃氣發電和煤層氣發電等。
2018年中國發電量再次全球第一,達到了近6.8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8%。從發電構成來看,2018年中國的火力發電總量達到了49231億千瓦時,約為全國發電總量的70%以上,占據著絕對的主導地位。其中,山東省的火電全國第一,達到了5367.7億千瓦時,約為山東發電總量的95.7%。
今年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電廠發電量3367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3%。其中,火電24487億千瓦時。2019年上半年火電、生鐵和水泥產量增速分別同比為0.2%、7.9%和6.8%,較去年同期變化-7.8、+7.4和+7.4個百分點,火電增速較去年大幅下滑,生鐵和水泥產量增速快速提升,總體需求仍然偏弱。
火電發電量大幅降低並非常態,用電需求是核心要素。上半年火電發電量下滑,主要原因是用電需求增速有所降低和來水較好導致水電大幅增發。受到工業生產下降和同期氣溫降低影響,2019年上半年用電增速為5.0%,增速較上年同期回落4.43個百分點;另一方面,水電發電量同比增速達到11.8%,利用小時提升169小時。
基於我國資源國情和各類發電形式的技術經濟性,燃煤發電長期占據我國發電領域和火電領域的主導地位。BP數據顯示,世界煤炭產量在經歷了2014-16連續三年調整之後,已連續兩年出現回升。2018年全球煤炭產量達到80.13億噸,同比增長4%。其中印度、印尼和俄羅斯增速較快,增速分別達到7.5%、18.9%和7%。
在當前宏觀經濟和社會背景下,相關研究認為我國煤炭消費和燃煤發電的比例已經達到峰值,未來將逐步下降。2016年3月,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聯合下發特急文件,督促各地方政府和企業放緩燃煤發電建設,化解產能過剩局面。
隨著政策變化,煤電投資和建設逐步降溫,預計"十三五"後期火電產業形勢依然嚴峻,對於燃煤發電建設的風險預警機制將繼續發揮作用。國家能源局將通過經濟性、裝機充裕度和資源約束三項預警指標,設置綠色、橙色和紅色評級,指導地方政府和企業有序規劃和建設煤電項目。
近年來,電力工業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電力建設、結構調整、技術進步、裝備能力提升、整體效率提高和節能減排等方面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中國煤炭資源豐富的稟賦決定了電力發展在短期內難以改變主要依賴煤炭的格局。關停小火電機組,淘汰落後產能,建設能耗低、大容量的高效環保機組,積極發展熱電聯產仍然是火力發電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