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速,農險作為分散農業生產經營風險、保障糧食安全、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工具,其重要性日益凸顯。2025年,我國農險行業在政策的引領下,正朝著高質量發展的目標穩步前進。本文將深入探討當前農險行業的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並提出推動農險實現「雙精準」目標的策略。
《2025-2030年中國保險產業運行態勢及投資規劃深度研究報告》指出,近年來,我國農險覆蓋面不斷擴大,保障水平持續提升,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力保障。然而,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和農戶風險保障需求的日益增長,農險發展中的不精準、不規範問題逐漸顯現。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農險的效能,也制約了其可持續發展。據統計,儘管農險覆蓋面在擴大,但部分地區仍存在承保理賠不精準、數據共享不充分、基層服務能力薄弱等問題。
為切實維護好農戶利益,推動農險高質量發展,金融監管總局、財政部、農業農村部等部門聯合發布了《關於推進農業保險精準投保理賠等有關事項的通知》,提出了「精準承保、精準理賠」的「雙精準」要求。這一目標的提出,旨在解決農險發展中的粗放型問題,推動農險向精細化、科技化、規範化轉型。通過精準承保和精準理賠,可以確保保額設定合理合規,快速準確評估災害損失,實現高效理賠,從而滿足農戶對風險保障的需求。
(一)數據採集與共享難題
農業生產數據分散於多個部門與機構,缺乏統一整合與共享機制。數據孤島現象嚴重,制約了農險的精準化發展。例如,土地流轉數據更新不及時,導致承保面積不準確;氣象、災害等數據未能充分應用於風險評估,影響了保費厘定的科學性。
(二)基層服務體系薄弱
基層農險服務網點人員專業素質參差不齊,業務操作流程不規範。在定損理賠過程中,缺乏專業技術手段與標準流程,易出現主觀判斷失誤與道德風險。此外,基層服務網點覆蓋不足,難以滿足農戶多樣化需求。
(三)數智化及科技應用滯後
傳統農險業務模式對現代信息技術利用不足,導致效率低下,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例如,在風險監測與預警方面,缺乏大數據分析與人工智慧預測模型;在理賠時,難以精準定損。
(一)構建數據共享機制
建議建立全國性農業數據共享平台,實現農業農村部、自然資源部、中國氣象等部門數據的互聯互通。農險行業現狀分析指出,通過數據分析技術,為精準承保理賠提供數據驅動的決策依據。例如,利用衛星遙感數據精確計算農田面積,結合歷史災害數據優化保費厘定。
(二)強化基層服務能力
加強基層服務人員專業技能培訓,建立標準化承保、定損、理賠操作手冊。引入第三方監督機制,提升保險主體的重視程度。同時,擴大基層服務網點覆蓋,確保農戶能夠便捷獲取保險服務。
(三)加大科技投入
鼓勵保險公司與科技企業合作,研發適用於農險的技術應用。例如,利用無人機、遙感技術和人工智慧圖像識別實現大面積農作物快速定損;運用區塊鏈技術對農險業務全流程進行記錄與追溯。
(四)優化政策支持與監管機制
出台細化的費用使用政策,明確使用範圍,確保資金合理使用。同時,加大監管力度,提高違規成本。建議建立智能化監管平台,實時監測農險業務數據異常波動。
(五)發揮行業引領作用
中國農再應發揮行業引領作用,建立地理信息資料庫,對承保理賠數據合理性、準確性、真實性進行交叉驗證。同時,建立應收保費監督平台,及時向財政部反饋補貼到位情況。
2025年,我國農險行業在政策的引領下,正朝著高質量發展的目標穩步前進。通過構建數據共享機制、強化基層服務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優化政策支持與監管機制以及發揮行業引領作用等多措並舉,農險將逐步實現精準化、規範化、數智化轉型。未來,農險行業應以「雙精準」為目標,持續創新、深化改革,為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更加堅實的風險保障。在政策的支持和市場的推動下,我國農險行業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