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我國生物醫藥與醫療器械行業正經歷深刻變革。隨著深圳、北京等地密集出台針對性支持政策,創新成果轉化效率與國際化市場拓展能力成為衡量區域藥械產業競爭力的核心指標。2024年數據顯示,廣東全省獲批的1類創新藥數量同比激增133%,中藥新藥獲批量翻倍增長,印證了行業轉型升級的強勁動能。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藥械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多地政策將科研轉化作為關鍵突破口。深圳提出對Ⅰ至Ⅲ期臨床試驗分別給予最高1000萬3000萬元資金支持,並對通過國家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程序的產品加大扶持力度;北京則深化臨床試驗審評改革,將審批時限壓縮50%,試點範圍擴展到醫療器械領域。這種全鏈條政策設計直接推動了行業研發活力:2024年全國獲批創新藥械數量達62個,較上年增長顯著。廣東作為產業高地,全年新增19個創新藥和14個創新器械,顯示區域創新能力持續提升。
在拓展應用渠道方面,深圳提出"應配盡配"原則加速創新產品入院,並通過資金獎勵機制鼓勵企業"借船出海"。北京則構建進口藥械通關綠色通道,推動13款創新藥械實現本地產業化落地。面對國際貿易環境變化,行業形成"練內功+拓新興市場"的應對策略:一方面提升產品技術含量與成本優勢,另一方面重點開拓"一帶一路"等關稅影響較小的區域市場。2023年中藥出口貿易額突破51億美元,其中植物提取物占比超68%,反映出傳統品類國際化進程加速。
當前醫藥工業正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A股生物醫藥企業研發投入連續7年遞增。廣東工信部門數據顯示,2024年全省創新藥械獲批數量較上年增長56.8%,1類創新藥占比突破歷史峰值。企業轉型路徑呈現多元化特徵:既有傳統製造企業的智能化升級,也有NewCo模式、Licenseout等新型合作形式的興起。某龍頭企業負責人表示,未來將通過生產流程優化與監管體系重構提升"創新附加值"。
總結來看,政策紅利正轉化為產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從臨床試驗補貼到出海獎勵機制,從國內應用通道暢通到全球市場布局優化,系統性支持體系已初步成型。隨著行業結構性調整持續深入,兼具技術創新能力與全球化視野的藥械企業將獲得更大發展空間,在保障人民健康需求的同時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