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江淮大地的沃土上,一座曾以傳統農業為標籤的小城正在改寫發展軌跡——安徽長豐縣依託新能源汽車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從國家級貧困縣蛻變為全國縣域經濟中的"千億汽車強縣"。這裡每50秒就有一輛新能源汽車駛下生產線,車輪轉動的轟鳴聲中,一個以綠色動能驅動的產業新城正在加速成型。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車輪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當傳統農業面臨增長瓶頸時,長豐敏銳捕捉到汽車產業變革機遇。2024年全縣新能源整車產量突破95萬輛,占安徽省總產量的59%,這一數據背後是精準的戰略布局——通過錨定"整車製造+核心配套"雙輪驅動模式,構建起涵蓋電池、電機、電控等關鍵環節的完整產業鏈。如今縣域內聚集220餘家上下游企業,形成產值超1150億元的產業集群,新能源汽車產業占規上工業比重達54.5%。這種產業選擇既順應了全球綠色轉型趨勢,更契合安徽省打造"新能源汽車之都"的戰略定位。
打破縣域地理限制,長豐主動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浪潮。藉助毗鄰合肥的區位優勢,深度參與區域產業鏈分工協作,2025年一季度來自長三角地區的投資項目占比超過半數。通過承接產業轉移與科技創新資源,不僅吸引比亞迪、中創新航等龍頭企業落地,更形成"研發在滬杭、製造在長豐"的空間協同格局。這種跨區域聯動使縣域既享有產業集群規模效應,又獲得技術外溢紅利。
產業騰飛的背後是營商環境的強力支撐。以比亞迪合肥基地建設為標杆案例,項目從簽約到投產僅用時18個月,創造了"長豐速度"。這種效率源於政府建立的全周期服務體系:專班跟進要素保障、彈性供地機制破解用地難題、審批流程壓縮至最短時限。通過構建"企業吹哨、部門報到"的服務閉環,將項目落地周期縮短40%以上,使縣域成為長三角投資窪地與產業高地。
在競爭加劇的新能源汽車賽道上,長豐正從製造基地向產業生態圈躍升。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整零比提升計劃""智慧出行服務生態構建"等新目標,規劃到2030年實現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規模突破3000億元。通過建設國家級檢測中心、搭建產學研創新平台、培育後市場服務體系,推動產業向技術研發、場景應用兩端延伸。這種生態化布局不僅鞏固了縣域在產業鏈中的核心地位,更打開了從"製造大縣"到"智造強縣"的轉型通道。
站在年產百萬輛新能源汽車的新起點上,長豐的發展軌跡揭示著縣域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密碼:既要精準把握產業變革方向,在細分領域建立比較優勢;又要突破行政邊界限制,構建跨區域協作網絡;更要以制度創新為驅動,打造要素集聚的營商環境。當傳統農業縣的車輪轉向高端製造賽道時,這片曾經播種希望的土地,正在書寫中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範本。(數據來源:長豐縣2024年度經濟統計公報及產業發展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