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全球首艘15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魯即漁養60617"(原名"國信1號21")日前在中國船舶集團北海造船廠正式交付運營。這一突破性成果標誌著我國在深遠海養殖領域實現技術疊代與產業規模化的雙重跨越,為優質水產品供給提供了創新解決方案。通過融合智能裝備、生態養殖及工業化生產模式,該船型的量產應用將加速我國現代漁業轉型升級進程。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養殖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國信1號21"作為全球首艘10萬噸級養殖工船"國信1號"的升級版,其核心性能指標全面提升。總長244.9米、型寬45米的龐大身軀搭載了創新性養殖系統:15個標準養殖艙與環形跑道池、試驗池的組合設計,形成近10萬立方米的立體養殖空間。結構吃水15米、排水量達15萬噸的船體架構,既保證航行穩定性又滿足深遠海作業需求。通過智能環境控制系統實現養殖水質實時監測與調節,為大黃魚、鮭鱒魚等名優魚種創造了類野生生長環境。
該工船採用"船載艙養"模式,將傳統水產養殖從固定水域轉移到可移動的海洋空間。4個環形跑道池與22個試驗池構成靈活的養殖單元矩陣,支持不同品種的差異化培育需求。設計年產量3600噸高品質魚類的產能目標,較首制船提升約50%,展現出工業化養殖在效率提升上的顯著優勢。這種模式不僅突破近海資源約束,更通過全程可控環境管理降低病害風險,為消費者提供接近野生品質的健康水產品。
隨著"國信1號21"正式投運及後續"國信1號22"(計劃2025年交付)的加入,我國養殖工船將形成"三船聯動"規模化格局。這種集群化發展直接帶動飼料加工、冷鏈物流、水產精深加工等配套產業協同發展。預計到2025年,三條大型養殖工船協同運作可實現年產萬級噸位優質蛋白供給,同時催生智慧漁業裝備研發、海洋牧場管理服務等新興業態,構建起覆蓋全產業鏈的現代漁業生態圈。
此次深遠海養殖工船的成功交付運營,不僅驗證了我國在高端船舶製造與水產養殖融合領域的技術實力,更展現出通過技術創新突破資源瓶頸的戰略眼光。隨著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和配套體系不斷完善,這種"海上移動牧場"模式有望重塑全球水產養殖格局,在保障優質蛋白供給、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