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國創新藥行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隨著上海生物醫藥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創新藥企的盈利能力和全球競爭力逐漸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上海作為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的重要基地,其創新藥企在研發、生產和商業運營方面的表現尤為突出。本文將探討上海創新藥企如何通過自主創新和國際化戰略實現盈利,以及這些成功案例對行業發展的啟示。
《2025-2030年中國創新藥行業市場調查研究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近年來,上海創新藥企在盈利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多家企業如艾力斯、復宏漢霖、和黃醫藥等宣布盈利,這標誌著上海創新藥行業在高風險、高投入的研發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儘管創新藥研發麵臨「十年十億美元」的高投入和高風險,但上海藥企通過自主創新和市場驅動的產品銷售實現了盈利。
以艾力斯為例,該公司憑藉其核心產品甲磺酸伏美替尼片的市場表現,連續三年實現盈利。伏美替尼自2021年獲批上市以來,銷售額從2億元飆升至35億元,推動公司從虧損到盈利的轉變。和黃醫藥的「替尼三將」(呋喹替尼、索凡替尼、賽沃替尼)也在2024年實現銷售額近5億美元,其中呋喹替尼的海外銷售額接近3億美元,占公司產品銷售額的近六成。
這些成功案例表明,創新藥企的盈利不僅依賴於產品的市場表現,還依賴於貫穿研發、生產及商業運營的全鏈條創新能力。上海創新藥企通過自主創新,成功將研發端的創新實力轉化為產業端的商業變現能力,為行業樹立了標杆。
創新藥行業分析提到出海戰略是上海創新藥企實現盈利的重要路徑。通過進入國際市場,創新藥企不僅能夠擴大市場份額,還能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後續研發。上海創新藥企在出海過程中展現了強大的研發實力和商業化能力。
以和黃醫藥為例,其抗腫瘤藥物呋喹替尼從2007年實驗室合成到2018年在國內獲批上市,再到2023年在美國獲批上市,成為上海首個在美上市的小分子抗腫瘤原創新藥。2024年,呋喹替尼在歐盟、日本等重要市場上市,海外銷售額接近3億美元。復宏漢霖則通過自主完成海外臨床試驗和註冊審批,形成了覆蓋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全球化產品矩陣,其4款產品在海外上市,2024年實現銷售收入近50億元,淨利潤超8億元。
上海創新藥企的出海戰略不僅提升了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還推動了中國創新藥在全球市場的認可度。2019至2024年,中國共有9款創新藥在美國上市,其中2款來自上海。截至2024年,18款海外獲批的中國原創新藥中,有4款出自上海。2024年,上海創新藥海外授權許可項目達15項,交易額近200億美元,同比增長30.52%,數量和金額均排名全國第一。
隨著「研發—生產—銷售」一體化的發展,上海創新藥企正加速從生物科技公司(Biotech)向生物製藥公司(Biopharma)轉型。這種轉型不僅需要企業在研發和生產端的持續投入,還需要在商業化運營和全球市場布局方面的戰略規劃。
復宏漢霖通過生物類似藥起步,逐步構建了全鏈條能力,實現了從Biotech到Biopharma的跨越。公司通過對外授權的首付款和里程碑收益,培養了全球化團隊,逐步構建起全方位的出海及商業化能力。和黃醫藥則通過呋喹替尼的成功,開啟了從Biotech到Biopharma的轉型之路,目前有13個原創抗腫瘤藥物在國內外開展臨床研究。
上海創新藥企的成功轉型離不開政府的精準施策。近年來,上海出台了一系列生物醫藥產業政策,為創新藥企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這些政策不僅促進了創新藥企的研發能力提升,還推動了產業生態的優化和全鏈條賦能。
四、總結
2025年,上海創新藥企在盈利、出海和轉型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通過自主創新和市場驅動的產品銷售,上海創新藥企實現了盈利突破;通過出海戰略,企業提升了國際競爭力並獲得了更多的資金支持;通過從Biotech到Biopharma的轉型,企業構建了全鏈條能力,實現了可持續發展。這些成功案例不僅為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也為全國創新藥行業的發展樹立了榜樣。未來,上海創新藥企將繼續在全球價值鏈上游攀登,用市場投票證明長期創新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