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期A股市場中,人形機器人板塊持續受到資金關注。自4月中旬以來,該領域漲幅顯著,成為資本市場追逐的熱門賽道。多家私募機構在投研層面表現出高度熱情,核心零部件、AI大模型賦能及場景落地等細分方向成為布局焦點。儘管產業成熟度與商業化路徑仍存爭議,但行業長期發展空間被普遍看好,2025年或將成為量產元年的關鍵節點。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人形機器人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私募機構認為,人形機器人正從概念階段向實際應用過渡。AI大模型的持續疊代、傳感器精度提升及運動控制算法優化,顯著增強了機器人的智能化水平。核心零部件環節的技術壁壘成為行業發展的關鍵突破口,減速器、電機、智能控制系統等領域的國產替代進程備受關注。例如,下肢關節的精密性與壽命直接影響人形機器人功能實現,相關技術突破有望推動產業爆發式增長。
在投資策略上,私募機構重點關注具備估值安全邊際且占據細分領域龍頭地位的企業。核心零部件供應商若能與頭部廠商形成穩定合作,在靈巧手、電子皮膚等新興技術方向的突破將帶來顯著增值空間。同時,人形機器人與AI大模型的深度結合成為共識——通過強化學習算法優化和多模態交互能力提升,未來在工業製造、醫療康復及家庭服務等場景的應用潛力巨大。
儘管技術進步為行業注入動能,但消費級市場的落地仍面臨挑戰。當前人形機器人更多應用於展廳展示或直播娛樂,工廠自動化、家庭服務等實用場景的滲透率較低。部分機構指出,2024年以來國內外廠商在技術驗證上取得進展,但商業化路徑尚未清晰,需依賴「破圈式」應用場景創新打開市場空間。例如,頭部企業正通過智能駕駛與AI眼鏡等細分領域積累經驗,為未來人形機器人終端產品鋪路。
國內政策對智能製造和AI創新的扶持力度持續加碼,為人形機器人產業鏈研發及量產提供支撐。作為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基地,中國在供應鏈效率、工程化落地能力和場景多樣性方面具備顯著優勢。晶片廠商的技術突破、特斯拉等頭部企業的算法疊代,以及華為等企業在軟體生態上的布局,進一步推動行業加速成熟。
總結: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千億級賽道
人形機器人板塊憑藉技術突破和資本熱度,在二級市場展現出強勁韌性。儘管當前仍處於產品導入期,商業化路徑需持續驗證,但私募機構普遍看好其長期發展潛力——2025年或成為量產元年,未來可能發展為繼智慧型手機、汽車後的下一代通用終端入口。隨著AI與硬體的深度融合,人形機器人有望在工業、醫療及消費領域重塑應用場景,形成千億級市場空間。投資者需密切關注技術落地節奏與頭部企業動態,在產業「冷啟動」階段甄別真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