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隨著全球農業合作日益深化,中國與俄羅斯作為金磚國家成員,在共建「一帶一路」的戰略框架下展現出顯著的農產品貿易潛力。兩國在地理區位、資源稟賦及市場需求上具有天然互補性,但近年來新冠疫情對跨境供應鏈和市場穩定性形成衝擊。後疫情時代背景下,深入分析中俄農產品貿易的競爭性和互補性特徵,並針對性優化合作機制,成為推動雙邊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路徑。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農產品行業運營態勢與投資前景調查研究報告》指出,中俄兩國在政策層面需進一步加強協同效應。通過聯合開展文化與產品推廣活動,提升雙方市場對彼此農產品的認知度;同時深化國際合作框架下的農業政策對接,逐步擴大開放水平,為貿易往來提供制度保障。此外,應加大農業領域的資金投入力度,在技術研發、倉儲物流等關鍵環節給予定向支持,構建更具韌性的政策支撐體系。
中國需系統性強化農產品質量管控標準。一方面,通過技術創新減少農藥殘留,推廣綠色種植技術;另一方面,建立覆蓋生產到出口的全鏈條監管機制,確保產品符合俄羅斯市場准入要求。此舉不僅能降低貿易壁壘風險,還能鞏固兩國在高附加值農產品領域的合作優勢。
農業基礎設施的薄弱環節長期制約著中俄貿易效率提升。建議優先推進邊境物流樞紐建設和冷鏈物流網絡優化,例如完善滿洲里、綏芬河等口岸的倉儲與檢驗設施,並探索數位技術在通關流程中的應用。此舉可顯著縮短運輸周期、減少損耗,為雙邊農產品貿易創造更便利的物理條件。
當前中俄農產品貿易集中於大豆、油脂等少數品類,亟待通過差異化策略拓展合作空間。中國可通過提升水果、蔬菜等深加工產品的質量與性價比,在俄羅斯市場建立價格競爭力;同時重點培育地理標誌產品品牌,藉助「一帶一路」平台擴大國際影響力,逐步形成多品類協同發展的新格局。
總結而言,中俄農產品貿易的協同發展需要政策引導、標準互認、設施聯通和結構優化四輪驅動。通過強化合作機制創新與資源整合,兩國可充分釋放互補性紅利,在後疫情時代構建更具活力與韌性的農業夥伴關係,為金磚國家間的經貿協作提供示範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