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農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和人們對健康食品需求日益增長的背景下,甘薯產業正迎來新的發展契機。甘薯作為重要的糧食作物,在福建省農業生產中占據著重要地位。近年來,福建省甘薯產業呈現出種植面積減速放緩、品種逐漸增多等特點,然而,其發展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如種植規模化受限、優質品種缺乏、機械化水平不高等。社會化服務作為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力量,對於甘薯產業的未來發展意義重大。展望 2025 年,福建省甘薯行業趨勢與社會化服務的完善程度緊密相關,深入探究產業現狀並提出針對性建議,對促進甘薯產業發展至關重要。
(一)服務組織蓬勃發展
《2025-2030年中國甘薯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指出,福建省在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方面成果顯著。各市農業農村局下設多個部門,從法規、產業發展到種植指導等多方面為農業提供支持。早在 2004 年就開啟了鄉鎮三農服務中心試點工作,到 2008 年已成立 43 個 。2005 年開始選聘村級農民技術員,2010 年全省聘用人數達 33809 人。以三明、南平市為例,各鄉鎮建立了農業服務中心或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等,各村配備農技員,形成了一體化服務網絡。
民間組織同樣發展迅速,農村專業合作組織自 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興起。2006 年,福建省各類農民合作組織達 5060 個,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4050 個、農產品行業協會 1010 個,直接加入的會員有 26 萬戶 。2016 年,在工商部門註冊的農民合作社有 3.42 萬個,其中以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為主的有 1.78 萬個 。到 2022 年,部分地區如南平市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至 7821 個,年均遞增 4.30%,合作社成員達 17.6 萬戶(個),農民成員占比 97.1% 。此外,供銷合作社、農村信用社、金融保險公司等也為農業提供了多樣化服務。
(二)服務模式豐富多樣
福建省積極探索多種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推廣 「專家 + 農技人員 + 示範基地 + 示範主體 + 小農戶」 模式,2022 年全省建設了 200 個科技示範基地,遴選了 2 萬個科技示範主體 。藉助網際網路技術,推行 「服務型農民合作社 + 農戶」「村集體經濟組織 + 農戶」 等模式,2022 年全省農業託管服務面積達 8.04 萬 hm² 以上 。在農作物全程機械化方面,重點培育農機合作社,2019 年南平市建陽區利用 「網際網路 + 農機」 模式建設智慧農機服務管理平台,實行訂單式作業。2020 年 「滴滴農機」 服務模式在全省推廣,當年農機合作社數量達 690 家,服務面積達到 30.08 萬 hm² 。還建立了 「全程機械化 + 綜合農事」 服務中心,2020 年建立 20 個,開展作業服務面積達 3.97 萬 hm²,服務農戶 2.35 萬戶 。
(三)服務內容覆蓋全產業鏈
農業社會化服務涵蓋了農業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環節。在農資服務方面,扶持設施大棚建設,對特色農機具提供專項補貼,建立縣鄉村三級農資供應網點。農技服務上,多部門和高校為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供保障,涉農高校實施定向委培計劃充實基層農技力量,通過多個線上平台開展培訓,2020 年全省線上培訓農民 120 萬人次,同時推行 「四免一補」 政策,當年培訓高素質農民 45428 人 。金融服務領域,持續推進農業保險 「擴面、提標、增品」,支持保險機構基層服務機構建設,出台農戶生產性貸款擔保風險補償政策。
(一)種植面積與產量變化
改革開放後,甘薯不再作為主糧,其種植面積逐年下降,2000 - 2016 年福建省甘薯種植面積均在 17 萬 hm² 以上,產量 90 萬 t 以上,但 2017 年驟降至 9.14 萬 hm² 和 52.08 萬 t 。近年來,隨著營養健康觀念的普及,甘薯重新受到關注,種植面積減速放緩,2018 - 2022 年種植面積保持在 9 萬 - 11.5 萬 hm²,產量保持在 55 萬 - 65 萬 t 。
(二)種植產業動力不足
福建省甘薯主要種植在山地丘陵地區,農田呈現小面積、破碎化、分散化特點,機械化水平低,勞動力需求大。2000 - 2021 年,農業從業人員數量減少了 219.19 萬人,減少人數相當於 2000 年農業從業人員數量的 28.19% ,農村青壯勞動力外流,用人成本遞增,使得傳統種植髮展受阻,部分農田荒廢。而且甘薯售價較低,農戶更傾向種植經濟效益高的作物,導致傳統甘薯種植產業發展動力不足。
(三)品種日益豐富
中國甘薯品種多樣,福建省種植的甘薯品種也涵蓋鮮食型、澱粉型、紫薯型、葉菜型等。鮮食型有金山 57、普薯 32 等;澱粉型有商薯 19、湘薯 75 - 55 等;紫薯型有金薯 20、福寧紫 3 號等;葉菜型有福薯 18 號、福薯 22 等 。各地還通過引種不斷優化品種,如莆田篩選出福寧薯 28 號、金薯 43 等適合當地種植的品種,寧德篩選出龍津薯 3 號和福薯 404 等 。
(四)機械化發展進程
甘薯生產涉及整地、種苗、種植等多個環節,需要多種機械。目前國內甘薯起壟機械化水平達 50% 以上,收穫機械化水平達 30% 以上,栽種機械化水平低於 3%,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指數約為 26% 。福建省農機裝備產業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2022 年全省農機總動力 1296.7 萬 KW,比 2000 年增長 48.49%,2024 年全省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 74.5% 。甘薯產業在部分環節應用通用機械取得了發展,在起壟、移栽、收穫、除蔓等專用機械環節也在進行改造升級和研發。
(五)產後加工有待提升
福建省甘薯加工以初加工為主,產品包括地瓜干、蜜餞果脯、澱粉等。連城縣地瓜產業較為突出,2022 年地瓜種植面積 0.67 萬 hm²,加工地瓜製品 29 萬 t,地瓜製品加工產值 65 億元,全產業鏈產值近 121 億元 ;2023 年地瓜製品加工產值 81 億元,全產業鏈產值 145 億元,增長 20% 。雖然產品種類不斷拓展,形成多個系列 160 多個品種,占據全國 80% 以上市場份額,但除少數大型企業外,多數加工企業規模小,以傳統加工模式或家庭作坊式生產為主,技術含量低,效益一般。
(一)土地資源限制規模化種植
福建省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平原面積少,土地碎片化嚴重,增加了甘薯種植成本和管理難度,不利於規模化種植。城市化進程加快使得土地資源緊張,2015 年末全省耕地面積為 134.41 萬 hm²,2020 年減少至 93.67 萬 hm²,減少了 30.31% 。甘薯規模化種植需要充足土地,耕地面積減少限制了其規模化發展,目前福建省甘薯種植以 6.67hm² 以下中小種植戶為主體。
(二)優質品種制約產業發展
儘管福建省甘薯品種逐漸增多,但高產、優質、專用型和抗逆性育種仍是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以連城縣為例,紫色甘薯加工型品種單一,80% 的甘薯面積主栽 60 年代推廣的老品種岩薯 7 - 3,種性退化嚴重。隨著產業發展,對新品種的需求難以得到及時滿足,如網紅產品倒蒸薯缺乏穩定的品種支撐。
(三)機械化發展阻礙重重
福建省山地丘陵占比 80% 以上,土壤質地黏重,不利於機械化作業。甘薯栽插方法多樣,難以選擇合適的移栽機。甘薯收穫採用分段式作業,北方引進的大型除蔓機在福建山地難以適用,小型機械又存在動力不足問題,甘薯收穫機收穫後仍需人工撿拾。目前福建省甘薯耕種收機械化率不足 35%,遠低於全省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 75%,僅平潭試驗區基本實現甘薯生產全程機械化 。
(一)細化產業鏈分工
廣東省湛江市甘薯種植產業的社會化分工已相對成熟,福建省甘薯產區可借鑑其經驗。如在湛江,甘薯種植的地租、種苗、深耕起壟等環節都有明確的社會化服務價格和體系 。福建省可以參考這種模式,對甘薯產業鏈的產前、產中、產後各環節進行細緻分工,促進產業專業化發展,提高生產效率。
(二)創新種植制度
當前,甘薯種植區連作現象嚴重,導致土傳病害加重,影響產量。在有條件的地區,應積極開展水旱輪作或不同科之間的輪作,如稻薯輪作、煙 - 薯輪作等。通過輪作減少病蟲害,降低農藥和化肥使用,實現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同時,圍繞輪作模式組建專業服務團隊,推動當地農業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三)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
福建省各地氣候差異大,甘薯品種和銷售方式各不相同。甘薯行業現狀分析指出,連城縣有甘薯加工全產業鏈,漳浦縣六鰲鎮紅心蜜薯銷售渠道完善,福清市一都鎮的地瓜片和地瓜米遠銷海內外等 。各地應依據自身特色,組建專業化的社會化服務團隊,發揮本地優勢,促進甘薯產業及社會化服務發展,提高農民經濟收益,增強農民種植積極性。
(四)加強健康種苗繁育
甘薯病毒病對甘薯產量、品質和種性影響較大,可造成 20% - 30% 的產量損失,嚴重時甚至絕收 。福建省農業管理部門應組織科研院所對優質甘薯品種進行脫毒,組建專業繁苗企業繁育健康種苗,並對生產過程進行全鏈條管理,加強莖尖苗病毒檢測、繁苗田隔離,提高繁苗速度,保障甘薯產業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
福建省甘薯產業在發展過程中既有種植面積和品種方面的積極變化,也面臨著土地、品種、機械化等方面的挑戰。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在組織、模式和內容上雖有一定發展,但針對甘薯產業的服務還存在諸多制約因素。展望 2025 年,若能在產業鏈分工、種植制度創新、特色產業發展和健康種苗繁育等方面採取有效措施,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福建省甘薯產業有望突破困境,實現更好的發展。這不僅能保障糧食安全,還能促進農民增收,推動鄉村振興,讓甘薯產業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