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階段,農村金融市場正成為激活"三農"經濟活力的核心引擎。作為國家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機構通過體制機制改革、重點領域支持與數位化轉型,持續為農業現代化注入源頭活水。近期監管部門明確要求強化農村金融供給質效,銀行業金融機構積極響應政策號召,在信貸資源傾斜、產品創新和科技賦能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金融服務市場專題研究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指出,完善差異化的農村金融服務架構是提升"三農"金融效能的基礎工程。當前我國已形成政策性銀行與商業銀行協同發力的立體化服務格局:政策性金融機構憑藉低利率、長周期資金優勢,重點保障重大農業項目融資需求;國有大型商業銀行依託規模效應下沉縣域市場,2024年涉農貸款餘額突破5.6萬億元,其中建設銀行較上年增長8.16%,郵儲銀行占比超全行總量的四分之一。中小金融機構則深耕本地市場,在浙江等地通過"整村授信""田間走訪"等模式實現金融服務精準觸達,如某農商行累計發放涉農貸款超過130億元。
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糧食生產全產業鏈金融服務正在加速升級。金融機構圍繞耕地提質增效、種業科技創新和倉儲物流建設等領域加大資源投入,2024年銀行業在糧食保供領域新增信貸規模超5000億元。通過創新"補貼確權貸""助耕快貸"等特色產品,金融機構有效破解了季節性資金需求難題。某農商行建立的綠色通道機制將貸款審批時間壓縮至1個工作日,同時推出無還本續貸政策緩解農戶還款壓力。
數位技術正重塑農村金融的服務邊界與效率標準。通過對接稅務、農業等多部門數據平台,金融機構構建起覆蓋2.6億農戶的信用評價體系。某銀行依託大數據風控系統推出的線上信貸產品,使涉農貸款審批效率提升70%以上。截至2024年末,銀行業已在糧食主產區建成150餘個智慧金融場景,通過物聯網設備實時監測農田墒情、畜牧養殖等數據,將金融服務嵌入農業生產全流程。
當前農村金融改革已進入深水區,未來需要持續完善"政策性+商業性""線上+線下"的協同機制。金融機構應強化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種業振興等重點領域的資源傾斜,在保持信貸總量合理增長的同時提升服務精準度。通過深化數據要素應用和金融產品創新,構建起與鄉村振興需求相匹配的可持續金融服務體系,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更強有力的資金保障。(註:本文所有數據均來自公開披露的金融機構年報及監管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