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經濟持續復甦與金融科技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中國銀行業的零售業務正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面對年輕客群遷移至線上平台的趨勢,金融機構通過社交平台爭奪流量入口、以短視頻內容創新觸達新生代用戶,並將「全渠道金融生態」作為戰略支點,推動金融服務模式向數位化、場景化加速轉型。權威數據顯示,2024年四季度末我國銀行業總資產規模突破444.6萬億元,同比增長6.5%,而零售業務的線上化探索正成為這一增長背後的關鍵推動力量。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金融服務市場專題研究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指出,截至2025年初,超過30家銀行機構已入駐小紅書等新興社交平台開設官方帳號超60個。通過覆蓋總行、業務部門及分支機構的多維度矩陣,銀行業正將「種草」屬性與金融需求精準匹配。例如招商銀行以48.1萬粉絲領跑小紅書平台,其內容聚焦年輕客群關注的理財技巧、存款攻略等話題,單月消費貸轉化率可達12%。數據顯示,在該平台上,「00後」群體通過餘額寶定期轉帳存錢的人數超200萬,與「存錢」相關筆記閱讀量達83億次,印證了社交平台作為金融需求入口的戰略價值。
銀行業正通過微短劇等創意形式重構金融服務表達方式。網商銀行《小店生意經》系列累計播放量突破3.5億次,招商銀行《假如招行APP是私人秘書》短劇憑藉生活化場景引發年輕用戶共鳴。這些內容不僅將金融知識滲透率提升至新高度,更釋放出銀行業向Z世代靠攏的強烈信號——2024年微短劇用戶規模已達6.62億人,覆蓋近六成網民群體。某城商行人士透露,其短視頻營銷使線上獲客成本降低30%,驗證了內容創新對零售業務增長的乘數效應。
金融機構財報顯示,重慶銀行等機構已將小紅書、抖音納入新零售戰略框架。這種布局不僅帶來短期用戶增量,更通過精準觸達一線城市高淨值客群(占比超70%)和女性主力消費群體(平台用戶中女性占80%),為財富管理、信用卡分期等業務儲備長期增長動能。中信銀行財報披露的「信青年」IP運營案例表明,年輕化品牌塑造可使客戶黏性提升25%,推動零售AUM規模年增14%。
這場由流量爭奪引發的變革,本質是銀行業在數字時代的生存進化。當傳統網點客群流失率達30%時(據行業調研數據),加速布局社交平台與短視頻賽道已成為必選項。通過將金融服務嵌入年輕人的生活場景、消費決策鏈路,銀行不僅拓展了獲客邊界,更重塑了「金融+生活」服務生態的底層邏輯。未來,誰能率先完成從流量收割到價值沉澱的跨越,誰就將在零售轉型競賽中占據制高點——這或許正是444.6萬億資產規模背後更深層的戰略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