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房地產開發 資訊詳情
專項債撬動土地收儲新趨勢:地方加速去庫存背後的政策邏輯
 土地 2025-05-15 20:34:50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自二季度以來,地方政府通過發行專項債券大規模收儲土地的舉措引發關注。數據顯示,4月單月專項債擬收儲土地規模突破7000公頃,涉及資金超1700億元,較一季度總量翻倍增長,這一趨勢正重塑房地產市場供需格局。

  一、二季度土地收儲規模呈現爆發式增長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十五五土地行業發展研究與產業戰略規劃分析預測報告》指出,截至5月中旬,全國已有171個城市發布專項債收儲計劃,累計金額達3918億元,其中住宅用地收儲面積達6565公頃。僅4月份單月數據就已超過一季度總和:當月擬收儲土地7198公頃,涉及資金1730億元。若這些地塊全部完成收儲,按全國平均容積率折算,可減少超1.3億平方米的潛在庫存,相當於提振2025年前四個月新房成交面積增長54%,使全國新房去化周期縮短超過2個月。

  二、三四線城市成土地收儲主力區域

  從地域分布看,三四線城市在本次收儲行動中占據主導地位:5437公頃的宅地收儲量占總量84%,涉及資金1659億元。部分重點二線城市如鄭州(273公頃)、西安(125.6億元)也積極參與,其中西安以每公頃9100萬元的地價位居區域首位。這種結構性特徵源於三四線城市面臨的雙重壓力:一方面土地市場流動性不足導致大量城投托底地塊積壓;另一方面新房交易低迷加劇了庫存風險。

  三、專項債收儲成化解庫存的核心工具

  政策效果測算顯示,若所有收儲計劃落地,將對14個城市的廣義去化周期產生顯著改善。以漳州為例,理論可降低去化周期超2年,而鄭州作為唯一直轄市,其廣義庫存周期有望縮短1.1年。這種"逆向調節機制"通過回籠低效土地資源,既緩解開發商資金壓力,又避免了因過度供應加劇市場分化。

  四、政策落地需強化精準施策能力

  儘管專項債收儲已形成規模效應,但要實現預期成效仍需突破執行瓶頸:首先應加速存量計劃轉化效率,將"擬收儲"儘快轉為實質性操作;其次需建立土地信息透明機制,細化地塊權屬、區位及開發進度等數據維度,為差異化調控提供動態參考。只有提升政策的時空精準度,才能真正打通供需平衡通道。

  當前專項債收儲正成為地方政府穩市場、調結構的關鍵抓手。通過重構土地資源分配格局,既化解了存量風險又優化了市場預期,但要實現從"規模擴張"到"質效提升"的轉變,仍需在執行層面強化數據支撐與動態調整能力。這種以市場化手段激活土地要素的新模式,或將重塑未來三年房地產市場的運行邏輯。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土地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