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4年2月17日,一架載有205名乘客的德國漢莎航空航班在飛行途中遭遇罕見危機。當副駕駛突發意識喪失時,飛機竟進入長達十分鐘的"無人駕駛"狀態,這一事件引發全球航空業對飛行員失能風險和應急機制的新思考。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無人駕駛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涉事空客A321客機從法蘭克福飛往塞維亞途中,當班機長在駕駛艙與副駕駛交接期間短暫離開執行生理需求。監控記錄顯示,副駕駛突然失去意識並無意識觸碰操縱裝置,此時飛機雖處於自動駕駛模式,但客艙與塔台的通訊系統完全中斷。空中交通管制三次呼叫未獲回應後,機長緊急返回駕駛艙,通過非常規手段破譯密碼進入艙門,才避免了更嚴重的後果。
調查顯示,副駕駛此前未被確診的神經系統疾病在航空體檢中未能檢出。該事件暴露出現有醫療評估體系對隱性健康問題的監測缺陷——全球範圍內2019至2024年間已記錄287起類似案例,僅歐盟資料庫就有統計顯示飛行員失能事件呈上升趨勢。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早前報告指出,此類緊急情況在北美地區五年間也發生過39次。
從機長被迫使用備用密碼進入駕駛艙,到機組人員聯合乘客醫生實施急救,整個處置過程凸顯現有應急響應機制的局限性。儘管最終成功轉降馬德里機場並安全著陸,但客艙內長達十分鐘的通訊中斷仍引發對"雙人值守"規定的質疑。目前涉事副駕駛已被暫停飛行資質,相關機構正在重新評估航空體檢標準與機組協作流程。
此次事件警示業界,在高度自動化飛行時代更需重視人為因素管控。據統計,現代客機80%以上的航程由自動駕駛系統完成,但關鍵決策仍依賴機組人員的即時反應能力。專家指出,如何平衡自動化優勢與突發狀況下的人力應急能力,已成為全球航空安全體系升級的核心課題。
該事件促使國際民航組織重新審視飛行安全標準,包括增加飛行員神經健康專項篩查、強化單人值守場景的應急預案演練等。數據顯示,配備雙套應急密碼系統的客機比例僅占現役機隊的35%,這提醒行業需加速技術革新與管理規範同步升級。
此次"無人駕駛"危機雖未造成嚴重傷亡,卻為航空安全敲響警鐘。當科技便利性與突發風險並存時,如何通過制度完善和技術保障構建多重防護網,將成為未來十年民航業發展的關鍵命題。從醫療篩查到應急響應的全流程優化,將直接影響全球每年數百萬次航班的安全係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