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農機 資訊詳情
西北沃土上的農機革新者——農業機械化助力甘肅鄉村振興
 農機 2025-05-21 09:30:29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黃土地與祁連山的懷抱中,甘肅省以複雜的地形和獨特的農作物結構成為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典型挑戰區。長期以來,「有機難用」「無好機可用」等問題制約著當地農業生產效率提升。近年來,隨著科研力量紮根基層、技術創新不斷突破,一批適應性強、效能顯著的農機裝備陸續問世,為這片土地帶來了新的希望。

  一、深耕基礎研究:破解西北農業機械化難題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農機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甘肅獨特的地形地貌與作物特性對農業機械適配性提出嚴苛要求。高原山地、梯田溝壑交錯分布,胡麻、藜麥等特色作物秸稈韌性大、籽實易脫落,導致傳統農機在作業中常出現堵塞、損耗等問題。某科研團隊通過持續20年的基礎研究發現:全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5%以上,關鍵環節如收穫損失率高達12%-18%,嚴重製約著農民增收與產業升級。

  為突破這一瓶頸,團隊每年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數據採集,在白銀、臨夏等地建立長期觀測點。通過分析逾萬組農藝參數,研發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自走式青稞聯合收穫打捆一體機等裝備,攻克了秸稈纏繞、籽實破損等行業難題。

  二、技術攻堅實踐: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的跨越

  胡麻作為甘肅省特色油料作物,其機械化收割曾面臨世界性難題。傳統小麥收割機改裝使用時,過橋輸送裝置易被高纖維秸稈堵塞,造成25%以上的籽實損失。科研團隊歷時7年研發三代樣機,在割台結構、脫粒滾筒等關鍵部件進行創新:

  最終形成三大系列胡麻聯合收割機,使作業損失率降至3%以內,在武威等地推廣後單季收穫效率提升4倍以上。

  三、紮根基層情懷: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科研團隊堅持「實驗室—田間」雙輪驅動模式,每年開展120天以上的實地測試。在甘南高原,針對青稞麥芒過長易傷家畜的問題,創新採用螺旋揉搓技術實現秸稈粉碎長度可控;在隴中乾旱帶,研發的藜麥收割機可適應坡度達35°的梯田作業。這些裝備不僅降低農民勞動強度約60%,更讓特色作物種植面積擴大27%。

  "當看到會寧縣合作社用新機械1小時完成過去8人1天的工作量時,我們深感科技應紮根泥土才能開出最美的花。"團隊成員在最新調研報告中寫道。目前,相關技術已形成9項發明專利、3套行業標準,在全省建立6個示範推廣基地。

  站在2025年的新起點回望,這片古老土地上的農業機械化進程正發生深刻變革:通過產學研深度融合,西北科研工作者不僅破解了"有機難用"的困局,更培育出特色作物機械研發體系。未來隨著智能傳感、無人操控等新技術融入,必將為旱作農業現代化提供更具參考價值的"甘肅方案"。當科技之光照亮黃土地角角落落時,那些曾經彎腰勞作的身影終將化作豐收畫卷中最溫暖的註腳。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農機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