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蓀作為食用菌中的珍稀品類,憑藉其高營養價值與良好經濟效益,在農業產業中占據重要地位。近年來,竹蓀行業持續發展,產量和產值呈現穩步增長態勢,各地產業發展各具特色。江西竹蓀產業在資源、政策等多方面因素推動下,不斷發展壯大,但也面臨諸多問題與挑戰。深入剖析江西竹蓀產業,對推動其進一步發展意義重大。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竹蓀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竹蓀又名竹參,是竹蓀屬真菌總稱,世界已報導12個種,我國有 7 個,主要包括長裙竹蓀、棘托竹蓀、紅托竹蓀和短裙竹蓀等。竹蓀是腐生性真菌,生長依賴竹類或樹木腐殖質及其他有機質,微酸性土壤適宜其生長。其產品多樣,富含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具有極高食用及藥用價值,在多產業領域應用廣泛。
中國竹蓀產業歷史悠久,歷經食用野生竹蓀、人工栽培竹蓀初期和產業形成三個時期。2018 年,中國竹蓀產量達 18.64 萬噸,占全國食用菌總產量的 0.49%;產值 31.33 億元,占全國食用菌總產值的 1.12%;平均單位產值 1.68 萬元 /t,是其他食用菌的近 2.27 倍,經濟效益顯著。
我國竹蓀產業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地區,福建、貴州、四川、江西是規模較大的主產區。2018 年,這四個省份竹蓀產量合計 18.14 萬噸,產值 362.75 億元,占全國竹蓀產業的 97.32% 。同時,四川宜賓、貴州織金、福建古田、江西撫州等地的竹蓀品牌知名度較高,部分地區還獲得 「中國竹蓀之鄉」 稱號。
江西竹蓀產業受福建輻射帶動,從撫州起步後擴展至全省。2018年,江西竹蓀產業在全國排名第四,產量約占全國的 7.42%。到 2020 年,江西竹蓀面積為 1588.41hm²、鮮品產量為 17887.5t,較上年增長 12.20%,但受市場波動和疫情影響,產值降至 26831.25 萬元,比上年減少 31.30%。
在產業布局上,江西竹蓀產業可分為四個區域。撫州是萬畝規模主產區,2020 年面積達 1255.41hm²,占全省的 79.12%,其中宜黃縣是龍頭,面積占全省的 50.39%;鷹潭、新余、宜春、吉安等為千畝規模區域;上饒、贛州為百畝規模區域;九江、萍鄉、景德鎮為十畝規模區域。不同區域發展受資源、政策等因素影響,規模效應和發展速度存在差異。
江西竹蓀品種主要有棘托竹蓀和長裙竹蓀,均引自福建,分別占栽培面積的 70% 和 30%。此外,紅托竹蓀具有較大發展潛力,2020 年已在貴溪試種成功。
江西竹蓀主要採用大田栽培模式,存在連作障礙,且受天氣影響大。經營模式以小規模為主,小規模經營模式成本低、利潤高,但缺乏規模效應;大面積栽培模式成本高、干菇品質低、市場風險大。銷售渠道主要依賴福建古田收購商,電商銷售雖有發展但占比仍較小。
江西土地資源豐富,2020 年耕地總面積 308.6 萬公頃,是福建的 2.31 倍,且福建因長期栽培竹蓀土地利用效率下降,江西承接產業轉移空間大。同時,竹蓀林下栽培和間套作技術的推廣,進一步凸顯江西土地資源優勢。
江西森林覆蓋率達 63.05%,竹林面積 103.77 萬公頃,均居全國第二位,且是水稻主產區,竹屑、木屑、穀殼等竹蓀栽培原料充足,加上替代原料的利用,原料總量不斷擴展。
江西的土壤和氣候適宜竹蓀生長,是野生竹蓀分布區。福建培育的棘托竹蓀、長裙竹蓀與江西環境匹配度高,當地產出的竹蓀產量高、品質好,相比湖南、浙江等地更具競爭力。
江西竹蓀栽培歷史較長,擁有專業合作社、栽培專業戶和產業經紀人,為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基礎。政府也高度重視,出台多項政策扶持,如宜黃縣每年安排 500 萬元產業發展基金。
2018 年成立的省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整合各方力量開展科研攻關,集成竹蓀綠色、高效輕簡化栽培技術,並通過示範推廣和聘請專家指導,提升了竹蓀栽培水平。
竹蓀產業本身存在連作障礙、用工量大、採收期長、勞動強度大等問題,限制了栽培規模擴大,增加了生產成本,影響了栽培戶的積極性。
竹蓀栽培技術存在缺失、走樣和守舊等問題。技術傳承中師傅的保留或自身技術不全,導致徒弟技術不足;菇農在栽培過程中隨意改變技術和規程,以及不學習先進技術,都影響了竹蓀的產量和品質。
江西約 60% 的菇農購買外地菌種,菌種市場不規範,質量參差不齊,導致現蕾出菇慢、產量低甚至絕收,嚴重挫傷菇農積極性。
現有的小面積和大面積栽培經營模式都存在不足。小面積模式市場風險小但發展受限、後繼無人;大面積模式存在干菇品質低、人力成本高、市場風險大等問題,均不利於產業長遠發展。
江西竹蓀產品單一,主要為竹蓀杆、竹蓀衣和少量竹蓀蛋,缺乏深加工產品。同時,竹蓀與第三產業融合少,旅遊產品開發幾乎空白,產業鏈不完善,附加值低。
政府應加大對本地菌種生產企業的扶持與監管,給予竹蓀產業與其他農產品同等的財政補貼政策,加快冷鏈儲存物流建設,提供農業險種,為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加強竹蓀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發、引進和示範,推廣輕簡化綠色高效技術和新型智能化烘乾設備,開展培訓提升經營主體能力,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創新經營模式,結合小面積和大面積栽培模式的優點,讓菇農負責栽培採收,專業方負責烘烤,實現優勢互補,降低成本和風險。
借鑑其他竹蓀大省經驗,構建行業組織,申報區域品牌,認證無公害產品,提升江西竹蓀的知名度和競爭力。
構建行業協會,發布市場行情,引導生產流通;利用電商平台和冷庫儲存,拓寬銷售渠道;培養本地收購銷售隊伍,提高竹蓀銷售話語權。
推進竹蓀產業與加工、旅遊產業融合,研發新產品,提高精深加工比例,開發旅遊產品,延伸產業鏈,提高產業附加值。
江西竹蓀產業擁有豐富的資源和良好的發展基礎,在當前竹蓀行業發展的大背景下,具備較大的發展潛力。然而,產業自身存在的缺陷、技術和經營等方面的問題,也嚴重製約著其進一步發展。通過加大政府支持、增強研發推廣、創新經營模式、打造區域品牌、拓寬銷售渠道和促進產業融合增值等一系列對策的實施,江西竹蓀產業有望克服困難,實現產業升級,在全國竹蓀產業中占據更重要的地位,為地方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