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蓀作為特色農產品,在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展現出重要經濟價值。織金縣作為 「中國竹蓀之鄉」,其竹蓀產業歷經近40年發展,形成了一定的產業基礎和品牌影響力。2025年,隨著農業產業化政策的深化與市場需求的升級,織金縣竹蓀產業在投資機遇與挑戰並存的背景下,需進一步優化發展模式,提升產業競爭力。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竹蓀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織金縣竹蓀種植歷史可追溯至 1983 年野生紅托竹蓀馴化,1985 年栽培成功,1991 年初步實現規模種植。截至 2021 年 11 月,當地竹蓀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完善,修建主幹道 46 公里、機耕道 25 公里、生產便道 49 公里,配套大新橋水庫及日供水 320 噸設施,園區有效灌溉率達 100%,供電能力 1915kVA,電力及通信網絡全覆蓋。產業園區內建成高標準生產基地 15060 畝,占規劃目標值的 150.6%,擁有標準化溫室大棚 751 個(57.35 萬平方米)、噴(滴)灌設施 12 公里、加工房 3 座(12000 平方米)、倉庫(冷庫)3 座(1000 立方米)及農機 39 台(139kW)。目前,織金竹蓀常年種植面積約 300 萬平方米,產量 1500 噸左右,年產值約 10 億元。憑藉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與持續的產業投入,織金竹蓀先後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原產地保護認證、中歐地理標誌保護名單、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等多項榮譽,品牌價值逐步凸顯。
儘管具備一定基礎,織金縣竹蓀產業仍存在諸多發展瓶頸。首先是個體發展資金短缺問題,農戶分散種植模式下,竹蓀種植成本較高,制約了種植規模擴大。傳統種植方式依賴人工搭建大棚,需耗費大量勞動力準備木材、岩泥等材料,且生長期管理 labor 成本高,導致生產效率低下。其次,規模化與標準化水平不足,受山地地形影響,土地細碎分散,大規模生產占比小,種植技術參差不齊,缺乏統一標準。加工環節以初級產品為主,精深加工能力薄弱,產品附加值低。此外,市場體系建設滯後,缺乏專業農產品市場,監管缺位導致以次充好、制假售假現象頻發,價格波動大,品牌聲譽受損。要素市場發展不足、市場環境不完善等問題,也制約了產業資源的優化配置。
針對上述問題,織金縣需從政策、技術、產業模式等多維度推動竹蓀產業升級。在政策支持層面,政府應設立產業化專項資金,提供低息或免息貸款,出台竹蓀最低收購價政策保障農戶收益,對相關企業實施稅收優惠,引導外資投入竹蓀產業。技術創新方面,推廣已實現的大棚循環種植、立體栽培及無瓶菌種培育技術,加強農戶技術培訓,引入電烘無硫烘乾、凍乾等先進工藝,開發竹蓀多糖、保健食品等精深加工產品,延長產業鏈。在規模化發展上,以產業園區為載體,推動原料生產與加工需求對接,培育龍頭企業,發展 「公司 + 協會 + 農戶」 等多元化經營模式,擴大合作社規模,引導農戶參與基地化種植。同時,依託 「大數據 + 農業」 模式,整合市場信息,拓展電商銷售渠道,提升市場流通效率。此外,加強專業人才培育,吸引返鄉人才,緩解農戶技術、資金短缺問題,提升產業經營管理水平。
2025年,織金縣竹蓀產業在鄉村振興政策與市場需求雙輪驅動下,具備顯著的投資潛力。通過政策扶持與技術創新,解決資金、成本、標準化等核心問題,拓展加工與流通環節,有望實現產業規模與附加值的雙重提升。投資者可重點關註標准化種植基地建設、精深加工項目、電商銷售平台及農業科技服務等領域,依託當地品牌優勢與產業基礎,共同推動竹蓀產業向集約化、現代化方向發展,為區域經濟增長與農民增收注入新動力。
總結而言,織金縣竹蓀產業憑藉深厚的歷史積澱與獨特的資源稟賦,在2025年的行業投資浪潮中占據重要位置。儘管當前面臨資金、技術、市場等多重挑戰,但通過政策引導、技術升級與產業模式創新,有望突破發展瓶頸,構建從種植、加工到銷售的全產業鏈體系,將竹蓀產業打造成區域經濟的支柱產業,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有力支撐。未來,隨著投資力度的加大與產業生態的完善,織金竹蓀的品牌價值與市場競爭力將進一步提升,成為特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