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5月21日下午,一場聚焦科學教育實踐與創新的學術盛會於重慶南岸區拉開帷幕。近百名教育工作者齊聚天台崗融創小學,圍繞"真實問題導向""跨學科融合""家校社協同育人"等核心議題展開深度研討,為新時代科學教育發展注入新動能。這場由重慶市中小學科學教育聯盟主辦的年會,通過經驗分享與成果展示,系統呈現了重慶地區在科學教育領域的探索實踐。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教育行業發展趨勢分析與未來投資研究報告》指出,會議開篇聚焦國家科學教育戰略部署。權威專家結合最新政策文件解讀指出,當前科學教育需突破傳統課堂邊界,以真實問題為切入點,強化跨學科知識整合與創新思維培養。這一導向為在場教師提供了清晰的實踐路徑——將科技前沿動態轉化為教學資源,推動"做中學""創中學"模式落地。
會議通過典型案例集中展示了重慶科學教育實驗校的創新成果:
1. 項目式學習深化高階思維培養
某重點中學以工程實踐為載體,設計貫穿初中三年的跨學科課題鏈,通過"問題提出-方案設計-原型製作-疊代優化"全鏈條訓練,顯著提升學生系統性解決問題能力。
2. 生活化課程激發探究興趣
3. 社會協同拓展教育場域邊界
承辦校創新開展"校園科創節""家庭實驗室"等品牌活動,通過建立家長科技導師庫、對接本地科研院所資源,形成了"學校主導-家庭參與-社區支持"的三維育人網絡。
在優質課展示環節,《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一課引發關注。執教教師採用"現象觀察—假設驗證—模型建構"的教學邏輯鏈,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實驗自主發現振動與聲波的關係。這種"少講多探"的課堂模式,使抽象物理概念轉化為可操作的認知過程,充分體現了新課標提倡的探究式學習理念。
中學組座談會重點探討了拔尖創新人才培育路徑。參會代表達成共識:需建立覆蓋初高中階段的"資源-課程-評價"一體化機制,通過實驗室開放日、科創社團等載體,實現科技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同時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為學有餘力的學生搭建進階發展平台。
此次學術會議不僅為重慶科學教育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更在全國範圍內樹立了區域協同創新的典範。隨著聯盟協作機制的深化,"從課堂到社會"的全鏈條育人模式將得到進一步推廣。未來,通過持續強化師資培訓、優化課程體系、拓寬實踐渠道,重慶有望在培養具備科學素養與創新能力的時代新人方面形成可複製的實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