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揚州市中醫院以創新方式將千年中醫智慧融入日常生活,推出藥膳麵包等特色產品,在社交媒體引發熱議的同時,也打開了中醫藥文化年輕化推廣的新路徑。從「八珍司康」到「七寶茯苓美髯包」,這些融合經典古方與現代烘焙技術的養生食品,不僅成為市民追捧的對象,更讓中醫院突破了傳統醫療場景的邊界,探索出一條傳統文化與健康消費結合的獨特道路。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藥膳行業項目調研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指出,2025年4月,揚州市中醫院在社交平台宣布推出6款藥膳麵包,迅速引發關注。這些麵包以「黨參」「茯苓」「當歸」等藥材為特色,單日最高銷量達3600個,甚至帶動醫院建立了8個專屬微信群用於預訂和推廣。每款產品的包裝上清晰標註藥材成分,價格控制在10元以內,既保留了中醫辨證施治的理念,又契合現代人追求便捷養生的需求。通過「按需生產」模式,中醫院將亞健康調理與日常飲食結合,讓中醫藥的實用性從診室延伸到餐桌。
藥膳麵包的研發過程體現了中醫理論與食品科學的深度碰撞。專家團隊參考《金匾要略》《本草綱目》等經典醫籍,並篩選國家公布的102種「藥食同源」藥材,最終確定了兼具養生功效和適口性的配方組合。例如,針對現代人常見的焦慮、失眠問題,產品中加入了具有安神疏肝作用的陳皮與蓮子;而通過反覆測試中藥粉劑與熬煮水劑的比例,則確保了口感平衡——從最初版本到定型的5次疊代,無不體現「以用戶為中心」的創新邏輯。
揚州市中醫院並非個例。近年來,全國多地中醫院紛紛試水跨界產品:天津某附屬醫院推出荷葉消暑包,上海嘉定區中醫醫院研發羅漢果無糖奶茶,浙江某醫院的烏梅湯系列更創下日銷200萬份的紀錄。這些嘗試共同指向一個方向——以年輕群體熟悉的消費場景為切入點,讓中醫藥從「老年專屬」變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例如在揚州,藥膳麵包不僅限於醫院食堂銷售,還出現在中醫藥文化市集和義診活動中,進一步擴大了傳播範圍。
儘管產品熱度高漲,但中醫院始終強調「藥膳≠藥物替代」。其宣傳明確指出,藥膳麵包雖能輔助調理體質,卻不能治療疾病,本質仍是日常飲食的一種健康選擇。「比油炸食品更好」是核心賣點,而非包治百病的承諾。未來,揚州市中醫院計劃將這一模式擴展至更多領域:端午節推出藥膳粽子、與淮揚菜結合開發養生菜品,並持續更新輕食、冰淇淋等產品線,既保持創新活力,又堅守科學邊界。
總結
從藥膳麵包到烏梅湯產業化,中醫藥機構的跨界嘗試印證了傳統醫學在當代社會的生命力——它既能通過現代食品技術貼近年輕群體,又能以嚴謹態度避免過度營銷的陷阱。這種「守正創新」不僅讓古老智慧煥發新生,也為健康消費市場提供了差異化選擇。未來,隨著更多中醫院將經典古方與日常需求結合,中醫藥文化的傳播或許會走出一條更寬廣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