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5年5月23日,A股市場中核能設備板塊異動明顯,辰光醫療作為醫療影像核心部件供應商同步領漲,折射出資本市場對可控核聚變商業化進程的強烈預期。這一現象背後是全球能源格局加速重構的縮影——當傳統能源面臨轉型壓力時,兼具清潔性與安全性的核聚變技術正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前沿,其應用場景不僅限於發電領域,更在醫療同位素生產、太空探索等領域展現廣闊前景。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醫療行業市場深度研究與戰略諮詢分析報告》指出,海外企業如美國Helion Energy計劃2030年前實現商用示範堆運行,這一進程顯著加速了全球技術競賽。我國通過"國家隊+民營機構"雙軌並行的研發模式,在裝置設計、材料工程等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以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為代表的研究機構持續突破約束穩定性瓶頸,而能量奇點、星環聚能等創新企業則在緊湊型托卡馬克裝置開發上實現國產化替代,推動我國核聚變研究進入"實驗堆建設-混合堆驗證-商業堆推廣"的三階段並行發展路徑。
托卡馬克裝置作為主流方案,其成本結構呈現顯著特徵:磁體系統(含低溫/高溫超導帶材)和真空容器內部件合計占比超過50%。以ITER項目為參照,特種金屬需求量巨大——僅鎢基複合材料在偏濾器部件的應用就需滿足極端熱負荷要求。隨著示範堆設計推進,3D列印技術使模塊化製造效率提升40%,高溫超導磁體成本較低溫方案降低約65%。這些突破直接推動2036-2040年聚變設備市場規模預計達3000億元。
當前實驗堆建設正密集釋放訂單紅利,核心部件供應商已進入業績兌現期。值得關注的是"聚變+混合堆"的協同效應——通過燃燒氦-3實現部分核裂變燃料再生,可降低初期運營成本30%以上。這種技術路線既保持與現有核電站基礎設施兼容性,又為純聚變發電積累工程經驗。資本市場對此作出積極反饋:截至23日收盤,涉及超導材料的國光電氣、專注真空閥門技術的哈焊華通均錄得顯著漲幅。
總結來看,可控核聚變產業正經歷從理論驗證到商業化的關鍵轉折點。醫療設備企業參與同位素生產環節、能源裝備廠商布局超導組件製造等跨領域合作模式持續湧現。隨著2030年商用示範堆節點臨近,產業鏈各環節的技術疊代與成本優化將形成共振效應,推動我國在這一戰略新興產業中占據先發優勢。資本市場對相關標的的估值重構才剛剛開始,長期價值有待持續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