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4年二季度以來,全國多地密集推進專項債券用於存量閒置土地收購,規模持續擴大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十五五土地行業發展研究與產業戰略規劃分析預測報告》指出,截至2024年5月20日,全國已有近3000宗存量閒置地塊擬通過專項債資金收回,總規模超1.33億平方米,涉及金額超過3500億元。其中,單季度數據顯示,僅4月份公示的收儲項目就達前3個月總量之和,金額突破1700億元。這一加速趨勢與2024年10月國務院明確支持專項債用於土地儲備、保障房建設等政策密切相關。
從地區來看,全國23個省份啟動專項債收儲計劃,廣東以超650億元位列第一,河南、福建緊隨其後;城市維度中鄭州表現突出,單城擬收儲金額達173.5億元、面積超500萬平方米。值得注意的是,一二線城市合計貢獻910億元資金需求,占總額25.6%,凸顯核心城市土地盤活的迫切性。
自然資源部與相關部門在2024年11月至2025年3月間連續出台專項文件,明確土儲債「資金平衡-項目入庫-流程監管」全流程規範,有效解決此前存在的項目匹配不足、資金空轉問題。數據顯示,儘管目前僅廣東等五省試點地區完成約700億元發行(占公示金額1/5),但政策細化後已為後續大規模落地掃清障礙。
市場分析指出,土地收儲專項債的加速釋放將產生三重影響:一是通過調節土地供應結構緩解房地產庫存壓力;二是為地方政府提供低成本資金工具,改善財政流動性;三是填補基礎設施項目缺口,預計2025年發行規模或達萬億量級。尤其在「自審自發」試點擴圍後,二季度起專項債發行節奏有望顯著加快。
當前政策已進入深化落實階段,但需關注債券資金與項目的精準匹配度、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隨著監管機制進一步完善,預計2025年土地收儲專項債將成為穩定地方財政、激活存量資產的重要抓手,在優化資源配置的同時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
【總結】從政策出台到落地實施的半年間,專項債在盤活存量土地領域的撬動作用持續顯現。當前超3500億元的公示規模與萬億級潛在發行空間,既反映各地化解房地產庫存、穩住地方財力的決心,也折射出財政工具創新對經濟發展的支撐力度。隨著機制優化和區域推進差異逐步縮小,專項債驅動的土地市場重構效應值得長期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