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當前中國摩托產業正面臨結構性調整的深水區。隨著市場內卷加劇,產品合格率不足、出口受阻、研發投入薄弱等問題持續困擾行業發展。據權威檢測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我國摩托保有量已突破1億輛,電動摩托及電動自行車年產量達5000萬輛以上,但行業低利潤運行與資源浪費現象突出。本文基於最新產業數據,剖析摩托行業的六大核心矛盾及其對產業升級的影響。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摩托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指出,中國摩托及電動摩托產品的國家抽檢合格率為80%,仍有20%的產品未達國家標準。當前國標主要聚焦於保障基本安全與環保要求,但即便如此,不合格品仍引發大量安全事故和消費者體驗問題。例如,部分低端車型在動力系統、制動性能等關鍵指標上存在明顯缺陷,導致用戶騎行風險顯著增加。
中國摩托曾以價格優勢主導東南亞市場,但1990年代後期因企業間惡性價格戰,導致品牌形象受損,當前市占率已跌至不足5%。2019年某海外市場檢測案例顯示,在緬甸等地區銷售的國產摩托產品可靠性與印度TVS品牌存在顯著差距:後者在1萬公里耐久測試中零故障,而多數國產品牌需頻繁更換零部件。這一結果印證了低價競爭對出口品牌的長期傷害。
儘管燃油摩托仍占較大市場份額,但在油電混合動力、長續航電池等核心技術領域,行業研發投入明顯不足。當前主流企業更依賴渠道擴張而非技術創新,導致電動摩托關鍵部件的國產化進程緩慢。例如,某車企雖掌握汽車三電技術,但將其移植到摩托領域的積極性極低,致使產品性能落後於國際競品。
受產能過剩與內卷衝擊,燃油及電動摩托企業的整體利潤空間被嚴重壓縮。據測算,電動摩托單台成本約1800-2000元,但出廠價僅1500-1800元,企業長期處於「賣一輛虧一兩百」的狀態。為維持現金流,多數企業被迫以低價維繫生產鏈運轉,形成「低利潤—研發投入不足—技術滯後—更低售價」的惡性循環。
新國標實施後,雖然電動摩托和自行車的合規性提升,但其實際使用壽命仍短於預期(僅3-5年)。大量產品因質量缺陷提前報廢,每年造成數以億計的原材料消耗與廢棄處理壓力。例如,超過半數電動自行車在三年內性能嚴重衰減而被迫淘汰,進一步推高社會資源損耗。
破局需重構產業生態
2025年的數據表明,中國摩托行業正站在轉型升級的關鍵節點。要突破當前困局,亟需從三方面發力:一是建立更高標準的質量監管體系以提升產品可靠性;二是通過政策引導企業加大核心技術研發力度;三是優化市場競爭環境,減少短期價格戰對品牌價值的侵蝕。唯有實現從「數量擴張」向「質量躍升」的轉變,才能重塑中國摩托在全球產業鏈中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