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全球不確定性持續加劇的背景下,東協+3地區(東協十國與中國、日本、韓國)憑藉強勁的內部需求和出口動能,在複雜國際環境中展現出顯著經濟韌性。2025年上半年區域增長達4.3%,其中電子與半導體產業表現尤為突出,晶片出口成為支撐整體經濟的重要支柱。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晶片行業市場調查研究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東協+3地區預計2025年經濟增長率為4.1%(較7月預測上調0.5個百分點),2026年為3.8%,主要得益於上半年強勁的國內需求和超出預期的出口表現。晶片產業是關鍵增長引擎,全球晶片市場在人工智慧(AI)推動下同比增長19.2%,帶動東協+3半導體出口增長10.9%。儘管美國關稅政策對區域貿易構成壓力,但區域內貿易網絡與供應鏈韌性有效緩衝了外部衝擊。
電子與半導體領域成為東協+3出口的核心支撐點。2025年上半年商品出口同比增長7%,其中"提前出口"效應和AI相關晶片需求是主要驅動力。然而,美國關稅政策的落地導致下半年出口增速放緩跡象顯現,8月後印尼、馬來西亞等國出口數據已從高位回落。高度依賴晶片出口的企業面臨利潤率收窄風險,尤其是對美市場敏感的中小企業。
旅遊業作為區域服務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在2025年實現全面恢復並超越疫情前水平,儘管短期受地震等突發事件影響,但最新數據顯示遊客量已趨於穩定。這一趨勢與晶片驅動的製造業形成良性互動:旅遊業帶動國內消費增長,為半導體企業提供了更穩定的本地市場支撐。
未來四大下行風險中,美國貿易政策不確定性最為突出。若關稅範圍擴大至當前豁免領域(包括關鍵半導體產品),2026年區域增長率可能下降0.5個百分點,拖累整體經濟增速至接近2022年疫情後的低迷水平。同時全球金融市場的波動、大宗商品價格飆升風險以及主要經濟體增長放緩均可能衝擊晶片供應鏈穩定性。
區域內經濟體通過穩健的銀行體系、充足的外匯儲備和宏觀審慎工具構建了有效緩衝。當前多數國家通脹已得到控制,允許央行維持寬鬆貨幣政策支持增長。政策重點聚焦於精準扶持半導體等戰略產業,在保留政策空間的同時,通過技術創新與區域供應鏈整合鞏固晶片領域的競爭優勢。
2025年東協+3經濟表現印證了晶片產業對區域發展的核心作用。儘管外部環境充滿挑戰,但以半導體為核心的電子製造業憑藉全球AI需求紅利持續釋放增長動能。未來需警惕貿易保護主義升級對產業鏈的衝擊,在維持政策彈性的同時深化區域內技術合作,確保晶片供應鏈在波動中保持韌性。這一平衡策略將決定該地區能否在全球經濟變局中把握住科技革命帶來的歷史性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