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際大豆貿易形勢進入關鍵窗口期,2025年10月成為豆粕產業鏈的重要觀察節點。中美關稅政策走向、巴西新作播種進度及國內豆粕供需變化共同影響著全球市場價格波動。本文從行業動態與技術特徵出發,結合具體數據解析當前豆粕市場的核心矛盾,並評估未來走勢的關鍵驅動因素。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豆粕行業運營態勢與投資前景調查研究報告》指出,關稅政策懸而未決壓制美豆出口預期
截至10月上旬,中美雙方尚未明確延長或取消部分大豆關稅的執行期限。若10月底前未能釋放和談信號,美國大豆集中上市壓力將加劇——10月美豆迎來收割高峰,乾燥氣候雖利于田間作業,但缺乏中國採購訂單支撐下,出口需求疲軟可能直接拖累CBOT大豆期價跌破1000美分/蒲式耳。反之,若關稅緩和信號出現,則有望推動價格反彈至1030-1060美分區間波動。
短期供應寬鬆與基差弱勢並存
2025年10月國內大豆到港量預計減少,壓榨量同步下滑至約680萬噸,但豆粕庫存仍維持在百萬噸高位(當前約95萬噸)。儘管飼料養殖需求保持穩健增長,雜粕的季節性上市進一步分流豆粕消費,現貨基差維持弱勢區間(-50至0元/噸)。
進入11-12月後,大豆到港量逐月減少將加速豆粕庫存消化。若終端需求延續回暖,疊加冬季飼料配方調整需求上升,基差可能小幅反彈至+50元/噸附近。不過,在中美貿易關係未根本性改善前,M01合約缺乏持續上漲動能,短期或維持2930-2970元/噸區間震盪。
天氣良好推動南美增產預期升溫
截至10月中旬,巴西主產區降雨充足且未來兩周無極端氣候預報,大豆播種進度已超去年同期水平。若種植面積達預期的4560萬公頃,2026年新作產量有望突破1.6億噸,進一步強化全球豆粕供應能力。
加工效率提升壓縮成本空間
國內油廠通過優化壓榨工藝和物流管理,單噸豆粕生產成本較年初下降約3%,但原料採購端仍受制於國際價格波動。此外,DDGS等雜粕替代比例的提高(當前達18%)間接削弱了豆粕需求彈性。
2025年四季度豆粕市場呈現「外盤承壓、內需溫和」的分化態勢:國際層面,美豆價格受制於關稅風險與供應壓力;國內則面臨供需緊平衡下的基差修復機會。關鍵變量仍集中於中美貿易談判進展及巴西新作產量兌現情況,短期內豆粕價格難現單邊趨勢性行情,震盪格局或延續至2026年一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