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隨著國際航空市場的逐步復甦及區域經濟合作的深化,中國商飛的國產客機正加速拓展海外市場。汶萊、印尼、越南等國的政策調整與採購動作,不僅反映了中國飛機製造技術的國際認可度提升,也凸顯了政策環境對航空產業鏈發展的關鍵作用。本文通過分析具體案例與政策背景,探討2025年全球飛機市場的發展脈絡。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飛機行業市場深度研究與戰略諮詢分析報告》指出,2023年,汶萊騏驥航空與中國商飛簽署協議,訂購15架C909支線客機和15架C919單通道客機。這一訂單標誌著中國國產飛機首次進入汶萊航空市場。2024年10月,汶萊民航局更新法規,將中國民航局納入適航認證名單,允許本國航司運營中國商飛客機。此前,汶萊僅認可美國、歐盟等國家及地區頒發的航空認證,此次政策調整釋放出顯著的市場開放信號。
數據顯示,汶萊市場雖規模有限,但其戰略意義在於為中國飛機打開東南亞市場提供了示範效應。例如,印尼翎亞航空於2025年5月使用C909執飛「上海浦東—印尼美娜多」航線,創下該機型最長商業飛行記錄;寮國航空則於2025年3月接收首架C909,並在4月完成國內首航。這些進展表明,中國正通過區域合作強化飛機出口的政策支持與市場滲透。
中國商飛在東南亞市場的拓展,與當地航空運輸需求增長及區域政策環境密切相關。越南民航局2025年4月將中國民航局納入認可名單,為越南航空公司引進C909掃清障礙。據行業分析,東南亞國家因地理條件複雜、短途航線密集,對支線客機需求旺盛,而C909的性能與價格優勢契合這一市場需求。
從投資角度看,中國商飛通過「政府+企業」合作模式,推動多國航空公司採購國產飛機。例如,印尼、寮國等國的訂單不僅涉及設備採購,還包含技術培訓、航材供應等配套支持,形成「全產業鏈輸出」的合作模式。這種策略降低了海外客戶的運營風險,同時提升中國飛機的市場粘性。
中國民航局近年來持續加強與國際民航組織(ICAO)及其他國家監管機構的合作,推動中國適航認證體系獲得更廣泛認可。截至2025年,已有汶萊、越南等國將中國民航局納入適航認證互認名單。這一進展為國產飛機進入更多海外市場奠定基礎,同時倒逼國內航空製造業在安全性、可靠性方面持續提升標準。
政策層面,中國商飛的「十五五」規劃強調深化國際適航認證合作,加速構建覆蓋研發、生產、運營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例如,公司通過建立海外服務中心、參與國際行業標準制定等方式,逐步縮小與波音、空客的技術認證差距。
儘管中國商飛在東南亞市場取得突破,但要實現全球競爭力仍需克服多重挑戰。短期來看,需進一步擴大適航認證範圍,提升海外客戶對國產飛機的接受度;長期則需持續投入研發,縮小與歐美機型在航程、燃油效率等方面的差距。
2025年,中國國產飛機的國際化進程呈現政策驅動與市場需求雙輪並進的特徵。汶萊、印尼等國的案例表明,通過政策互認、區域合作及全產業鏈輸出,國產飛機正逐步打破國際航空市場的傳統格局。然而,要占據更大份額,還需在技術標準、售後服務與長期運營保障方面持續發力,以應對日益激烈的全球市場競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