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房產 資訊詳情
多地啟動碳交易市場 房企謀劃低碳轉型
 房企 2014-01-01 10:29:11

  據中國報告大廳了解:隨著2013年深圳、上海、北京等地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陸續啟動,中國碳交易元年由此掀起帷幕,運用市場化手段治理污染的步伐也顯著加快。這一新局面帶動了相關行業和市場的跟進,尤其是在地產市場,有望在新一年引導企業積極轉型,推動國內綠色、低碳建築市場的增長。

  多地啟動碳交易市場

  北京市碳排放權交易於2013年11月28日正式開市,首批490家企業完成了核算和第三方核查,可參與交易。這些企業的碳排放量約占北京排放總量的40%。據悉,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我國計劃在全國七省市開展碳交易試點工作。在北京啟 動 碳 交 易 市 場 之 前 , 深 圳 已 於2013年6月18日率先開市,上海也於當年11月26日也啟動了碳交易市場。

  資料顯示,碳交易即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是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市場機制。排放企業的排放量如果小於配額,則可以將多餘的碳排放配額出售,獲得收益;如果企業排放量超過配額數,則需要在市場上購買配額,為不能達成節能減排目標而支付額外費用。

  碳交易市場的開通,以市場手段取代行政手段推動節能減排,將能有效利用市場槓桿調動企業積極性,推動企業主動增強在節能減排方面的資金和技術投入,加快綠色建築、綠色地產市場的到來。

  研究表明,目前在我國碳排放總量中,房地產、建築行業的碳排放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減少碳排放對於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及環境保護具有重大意義。2013年覆蓋多地的霧霾天氣給社會各界敲響警鐘,綠色、低碳發展刻不容緩。因此,地產企業完成碳交易,對帶動整個行業節能減排、保護環境將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

  閱讀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2-2016年房地產行業市場發展格局及投資前景調查分析報告》

  房企謀劃低碳轉型

  記者了解到,市場嗅覺敏銳的房企早已經開始向「低碳」靠攏。位于海淀萬柳區域西北三環和四環之間的「中赫·萬柳書院」,就是中赫置地當前傾力打造的項目之一。

  萬柳書院毗鄰世界文化遺產之一的皇家園林「頤和園」,項目規劃為花園式住宅設計。

  中赫置地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保證住戶的舒適和健康,避免甲醛、苯的危害,遠離PM 2.5重度污染的影響。該項目採用美國綠色建築委員會L E E D白金級標準使用成熟的技術和機電設備,優化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措施。

  在針對污染源的控制上,「所有室內精裝修使用的油漆、塗料、粘合劑、地板、合成木材等全部採用環保低揮發性材料,最大程度減少裝修過程中產生的污染」。該負責人介紹,「其次,精裝修全部完成後,還要求入住前對每個戶型強制通風1500餘次,相當於全天開窗通風近兩年的室內空氣品質」。

  此外,住戶入住後,為了保證室內持續空氣品質。萬柳書院還制訂了多環節分階段的解決方法。據介紹,「首先是新風過濾,採用高中效靜電吸附式過濾器,可對PM 1.0以上的顆粒物去除率在90%以上,保證進入室內的新風質量;其次在空氣淨化環節,V R V空調室內機設置光催化空氣淨化器,產生PH I空氣淨化因子持續保證業主住後的健康環境;此外,還有室內加濕措施,採用PT C陶瓷電熱加濕。效率高,運行平穩,無水滴和細菌產生,直接安裝在風管內,確保乾燥季節的室內濕度」。

  據悉,與中赫·萬柳書院項目類似,萬科、方興等實力企業也都在進行低碳節能方面的嘗試。這種設計理念,已經是一些房企尤其是主打高端產品路線房企的共識。

  綠色戰略成未來趨勢

  一位房企負責人表示,當前的房地產調控以及碳交易市場的開啟,為房地產行業的綠色戰略轉型提供了一個機遇。在快速城市化、居民生活改善以及對環境日漸重視的背景下,低碳和綠色必然成為居民更加看重的選擇。對房地產企業而言,今後綠色戰略將從優選項變為必選項。

  在房地產產品的設計開發環節,傳統建築方式由於大量使用磚、水泥等建築材料,帶來嚴重污染和能源浪費。中國建築材料聯合會會長喬龍德說,當前我國牆體材料主要有板材、砌塊和磚三大類,其中各種燒制磚占比高達70%。喬龍德說,在建築領域應減少磚的消耗,增加石膏板、矽鈣板等板材的使用量。

  近年來我國在地產建築領域加快了低碳及節能環保產品的示範及推進。據喬龍德分析,相比較而言,板材體質輕、強度高,具備現代社會節能、環保的功能,且在抗震方面性能好,「如果板材的使用量能達到目前磚的水平,建築材料向現代社會的功能調整就成功了。」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與技術研究所所長宋曄皓也認為,現代社會房屋對節能、環保、減災等功能要求越來越高,房屋用材、建築領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逐漸引人關注。在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持續走向深入的情況下,「必須突出現代科技成果,不能再秦磚漢瓦了。」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房企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