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化工報告大廳了解:中國是鎢的第一生產國,但鎢資源的儲采比卻遠低於全球儲采比。
五礦集團總裁周中樞表示,經多年過度開採,我國2012年鎢資源儲采比已降至9.4,明顯低於全球儲采比21.94的平均水平,盲目重複建設和無序開採更嚴重影響了國內鎢行業的健康發展。
為保護緊缺資源,從2002年開始,國土資源部向全國鎢礦下達鎢精礦開採的「總量控制指標」,這一指令性計劃已連續實施至今。
但近年來,國內鎢精礦開採一再超標,冶煉加工企業未批先建,生產規模屢屢擴大,鎢礦超采現象嚴重。「以2013年為例,國土資源部下達的鎢精礦(三氧化鎢含量65%)開採總量控制指標為8.9萬噸。但據第三方公布的統計數據,2013年全國鎢精礦產量達13.8萬噸,同比還增長8.3%。」周中樞稱。
超采造成的惡果,在「世界鎢都」江西大余縣表現尤為突出。2011年11月,大余縣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三批資源枯竭城市。根據《大余縣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發展規劃(2013~2020年)》,由於長期高強度開採,現有鎢礦可開採利用僅剩6.16萬噸,開採年限不足10年。
周中樞認為,造成這一現象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投資者看重眼前短期利益,不惜資源浪費,「大礦大開,小礦小開,有水快流」;二是地方政府出於局部經濟利益考慮,對於沒有生產礦山的小型鎢礦選礦企業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三是政策執行監督力度欠缺。近兩年來全國115座主要礦山普遍存在超產的問題,卻沒有一家受到過相關部門的嚴厲處罰。
他表示,從長遠和全局看,缺乏統一規劃和合理資源配置的政策執行,必將加劇鎢資源的無序生產和惡性競爭。同時,西方國家為獲得我國廉價鎢資源供應,已將我國稀土、鎢、鉬等稀有金屬出口管理訴諸WTO,鎢產品面臨取消出口關稅和出口配額的風險。
在兩會期間,他提交了關於科學合理開發鎢資源的提案。他建議加強對鎢精礦主采指標及綜合利用指標的嚴格管理。建議國土資源部門在控制總量的基礎上,參照稀土資源指標分配模式,將礦山開採總量控制指標下達給各省,同時將部分指標對大型鎢生產企業單列,以便各省及大型企業內部合理調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