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能源車利好不斷,先是科技部計劃大力推廣,並選11個城市示範運行,再是財政部預計四年內投入200多億元,刺激新能源車的消費和研發。這一切都表明,新能源車離我們越來越近。
未來4年將獲200億補貼
日前,國家財政部經建司司長王保安表示,今後財政部將採取對購買新能源車的消費者直接採取財政補貼措施,並通過稅收政策從生產和使用環節對新能源車的發展進行支持。初步預計到2012年,財政部將向
新能源車的推廣使用投入200多億元。
王保安表示,補貼對象是以油電混合動力車為主的新能源車。初期主要向大中城市的公交、出租、公務、郵政等率先推廣應用節能新能源車的領域進行補貼,隨著各方麵條件的成熟再將補貼範圍擴大到所有消費者。補貼的額度由新能源車與同類型傳統汽車的差價進行確定。補貼的計算依據由混合程度和燃油經濟性第三方評定機構評定,節油效果越好補貼的標準越高。
另外財政部還計劃採取稅收優惠政策支持新能源車生產環節,王保安透露,目前正在研究通過所得稅減免、進口稅收優惠等政策,支持企業加大對新能源汽車的投入和技術改造的力度。同時還將通過應用汽車消費者稅等各種稅費政策,引導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消費。
將在11個城市進行示範推廣
科技部部長萬鋼表示,在「十一五」餘下兩年和「十二五」期間,科技部將積極推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和產業化。由於電動汽車大量採用高新技術,在市場導入期的成本明顯高於傳統汽車,因此,科技部和財政部「計劃在前期小規模示範應用的基礎上,再選擇11個有較好的應用條件、在節能與新能源汽車以及交通領域節能減排方面有強烈需求的大中型城市,連續3年在公交、出租、公務、市政、郵政等領域,率先推廣使用規模達6萬輛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以此來拉動規模產業化的進程」。
目前中國在北京、天津、上海、武漢、株洲等城市開展了小規模的新能源汽車示範應用。此前,在北京奧運會、殘奧會期間,長安、奇瑞、一汽、東風、福田等汽車企業聯合清華、同濟、北理工等單位,提供了自主研發的鋰離子電池大客車、25輛混合動力客車、77輛混合動力轎車、20輛燃料電池轎車、3輛燃料電池城市客車、415輛純電動的場地和應用車,各類新能源汽車共達598輛,組成了奧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應用車隊,在奧林匹克公園中心交通區首次實現了汽車溫室氣體零排放。
新能源車:車市危機中的曙光
在全球汽車企業面臨金融危機影響逐步走向下坡路的時刻,一線曙光出現了,這就是新能源車。對全球汽車廠家來說,發展新能源車,不僅是應對能源危機的一個根本措施,也不是為了趕時髦,更重要的是,現在它似乎成了一個新的投資方向和實力的證明。
自金融危機出現後,各汽車品牌都面臨消費者的猶豫和徘徊:如果買車吧,可能會繼續降價,無法保值不說,而且油價的變化會增加使用成本。這在金融危機造成大家收入普遍預期下降的情況下,買車的欲望自然會減弱。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提高消費者的信心和證明自己的實力,很多大跨國車企寧願冒一定的投資風險,也開始把目光和資金投向新能源車領域。
不為別的,只為了向消費者證明,我們有技術有實力有資金,不僅可以造傳統汽車,也可以造未來將使用的新能源車。因為,穩定自己客戶群體的消費信心,是根本和關鍵。這就如同股市,如果沒有題材,大家不會把目光轉向你,但只要是個題材,自然會有人跟風。更何況,自巴菲特入股比亞迪之後,新能源成了當前車企最好的一個炒作題材,雖然大家都知道,新能源車大面積投入使用還有更長的路要走,但誰都不願意輸在起跑線上。
附:國內車企最新動向
上汽:斥資20億研發新能源車
11月25日,上海汽車(600104.SH)發布公告稱,與控股股東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擬投資設立上海捷能汽車技術有限公司,以開發能夠替代或逐步替代傳統內燃機技術的油電和純電驅動技術。新公司註冊資本為6億元人民幣,其中上海汽車出資0.6億元人民幣,持有10%的股份。項目總投資20億元人民幣,總投資與註冊資本的差額部分將由上汽集團通過委託貸款等方式解決。上述公告繼續顯示了上汽集團在新能源汽車方面,正在加大研發步伐。
比亞迪:電動車F3DM獲准批量生產及銷售
11月24日,從工信部獲悉,在其179號新車目錄中,出現了比亞迪雙模電動車的身影,這意味著比亞迪電動車F3DM獲准批量生產及銷售。根據工信部的目錄,F3DM允許在國內14個城市銷售,分別為深圳市、西安市、北京市、上海市、青島市、廈門市、廣州市、杭州市、南京市、成都市、長沙市、濟南市、天津市和武漢市。
長安:首批奔奔電動車出口
11月5日,長安汽車集團宣布,已與加拿大綠色電池生產商ELECTROVAYA簽署了電動汽車合作協議,未來將把長安環保電動車出口到加拿大。據悉,首批30輛長安奔奔電動汽車將於年底前投放加拿大市場,這是長安新能源汽車首次進入已開發國家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