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16年11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生產8.40萬輛,同比增長16.21%。2016年1-11月,累計生產新能源汽車40.28萬輛,同比增長44.27%。
「根據今年的發展形勢估算,2016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有望占到全球總量的40%。」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許艷華表示,今年1到10月的國內汽車產量中,新能源產品占比已經超過了1.6%。
產銷數字的節節攀升,背後是整個產業的全面進步:關鍵核心技術不斷突破,產業鏈條逐漸清晰,初步形成了較完善的產業生態,社會公眾接受度與購買慾大幅提高。不僅傳統汽車企業對新能源汽車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網際網路等業外企業也掀起了「跨界」投資的熱潮。
其中,作為新能源汽車「心臟」的電池,其進步尤具意義。據北京國能電池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郭偉介紹,目前國產磷酸鐵鋰、三元材料電池的單體能量密度,比10年前增加了一倍。行業形成了電解液、正負極、隔膜等關鍵材料產業化能力,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鋁離子動力電池技術體系。磷酸鐵鋰動力電池也形成了產業化的規模,並實現了全球配套,初步掌握了燃料電池的關鍵技術、部件關鍵技術等等。
「這意味著在下一階段的全球競爭中,中國新能源汽車,已經有了屹立不倒的實力與底氣。」郭偉說。
「增速、轉型、升級,尤其是新能源汽車的出色表現,讓2016年成為中國汽車工業由大變強的轉折之年。」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付於武說。
不過,與會專家也指出,「十三五」期間,新能源汽車產業有望迎來更多的「升溫」與「加速」,但也面臨著如何讓產業生態更加完善,由政府主導轉變成市場主導,如何突破電池等一系列核心技術,如何打造新能源汽車品牌等等新難題。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趙剛在發言中表示,我國新能源汽車當前在關鍵技術和核心零部件方面,還不具備比較強的競爭力;產業發展存在過熱,在政策方面,尚有不協調、不配套等問題。
此外,作為全球競爭的重點戰場,當前主要汽車強國對新能源汽車的投入,無論是力度還是廣度,都已經上升到更高的層面。面對實力雄厚的國外競爭對手,中國新能源汽車如何通過自主創新,保持當前發展勢頭,也是極為嚴峻的現實挑戰。
「在與國外汽車企業交流之後,我感覺中國新能源企業未來將面臨很大壓力。比如以高能量電池為代表的動力技術方面。」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許艷華說。
當然,競爭之外,世界新能源汽車行業也面臨著材料和信息技術發展帶來的新的潮流與機遇。
石墨烯因其獨特、優良的物理特性, 自成功被人工製備出來後,其前景備受各界關注。石墨烯專家、北京烯塑料科技有限公司榮譽董事長宋建民表示,未來無論是新能源汽車、無人駕駛汽車、移動辦公,還是運算能力、通訊技術、記憶存儲、雲端排列等科技,其面貌都有望因為石墨烯的產業化應用而改變。
「千人計劃」專家、國能電池科學家吳叢笑表示,動力電池在短期內成本大規模的降低難度很大,但通過工業4.0的相關智能技術,以及在材料設計上對產品進行優化設計,同時管理好運營端電池的梯次利用,拉長電池使用鏈條,都能有效降低整個成本。
智能製造成創新趨勢
在不久前舉辦的巴黎車展上,一直在新能源汽車方面鮮有動作的歐洲汽車巨頭,紛紛開始邁出實質性步伐:奔馳推出了新能源汽車EQ品牌,並表示不久就會量產上市;寶馬、大眾等老牌廠商也即將大量上市新能源汽車。
「國內一些大企業存在生產方式過於簡單的問題,即把傳統汽車拿過來,把內燃機改成電機。」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師建華說。值得欣慰的是,在國家「中國製造2025」「工業4.0」等戰略指導下,情況發生了轉變。長安汽車(15.750, 0.00, 0.00%)、吉利汽車、廣汽傳祺等自主品牌車企紛紛投入巨資,打造新能源汽車研發平台,智能製造將成為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趨勢。
對此,安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查保應表示贊同:「未來新能源客車要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突破。通過進一步的智能化、高效化、集成化、智能網聯化等,研發出更加高效、安全與智能的新能源產品」。
中通客車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品牌部部長李篤生認為,在西方國家推動工業4.0、我國踐行「中國製造2025」的背景下,要提高新能源客車產業的全球競爭力,就必須利用網際網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把網際網路、交通運輸、協同製造、綠色生態和人工智慧加以整合,提供給終端用戶。
充電樁等基礎設施同樣如此。星星充電華北大區總經理王常青將電動汽車比作移動式和分布式儲能的機器,「因而基礎設施方面的發展,未來一定是充電樁、網,與車聯網、網際網路、物聯網、智能電網以及能源網互聯的六網融合」。
「國家政策今後應向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技術的企業傾斜,令其更多的投入技術研發。同時,通過建立包括國家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等在內的公共平台,推動行業共性技術的創新與突破。」趙剛說。更多相關新能源汽車行業分析請查閱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6-2021年中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