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2025年甲酸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甲酸不僅在傳統化工領域有著廣泛應用,其在新型材料製備中的價值也逐漸凸顯。纖維素作為一種儲量豐富的天然高分子材料,通過與甲酸發生酯化反應製備的纖維素甲酸酯(CF),為新型功能材料的開發提供了新方向。尤其是將 CF 通過濕法紡絲製成絲線,在智能紡織、醫用材料等領域展現出巨大潛力,相關製備工藝優化與性能研究成為推動甲酸在材料領域應用拓展的關鍵。以下是2025年甲酸行業競爭分析。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甲酸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纖維素與甲酸發生酯化反應可製備纖維素甲酸酯(CF),而 CF 紡絲液的質量直接影響後續絲線的性能。實驗中,取 1g 纖維素加入到 11.5g 質量分數 98% 的甲酸中,配成固含量 8% 的纖維素反應體系,同時向體系中加入 9% 氯化鋰(相對於整個甲酸體系質量)作為催化劑,分別在 50℃、60℃和 70℃下加熱反應一段時間以獲得 CF 紡絲液。
研究發現,反應溫度和反應時間對 CF 的聚合度、取代度及後續絲線性能影響顯著。在 50℃條件下,纖維素與甲酸反應初期纖維明顯潤脹,隨著反應時間延長逐步溶解,反應 5h 後纖維素完全溶解,製得均勻的 CF 紡絲液,此時 CF 的聚合度為 440,取代度為 1.55。若繼續延長反應時間,CF 的聚合度明顯降低,但取代度無明顯提升;反應 2h 和 4h 時,CF 紡絲液中的纖維素未完全溶解,製得的絲線呈類似白色紙繩狀態,且幾乎沒有強度,反應 5h 後的 CF 絲線力學性能最佳,拉伸強度達 67MPa,應變 3.2%,反應 6h 時拉伸強度明顯降低。
從反應溫度來看,隨著溫度升高,CF 絲線強度呈降低趨勢。50℃下製備的 CF 兼具較高聚合度(440±4)和取代度(1.55±0.02),60℃時聚合度為 450±5、取代度為 1.13±0.03,70℃時聚合度降至 400±2、取代度為 0.91±0.15,劇烈的反應條件導致纖維素降解,進而影響絲線性能。綜合來看,50℃、反應 5h 是 CF 紡絲液的最佳製備條件,這一工藝參數的確定為甲酸在纖維素酯化反應中的高效應用提供了數據支撐。
在利用 CF 的甲酸溶液通過濕法紡絲製備 CF 絲線過程中,凝固浴的種類及質量分數對絲線機械性能起著關鍵作用。實驗中,將 CF 紡絲液吸入直徑 8.5mm、長度 60mm 的注射器,在電動推進器作用下以 0.5mm/s 的紡絲速度通過 25mm 長、直徑 0.51mm 的針頭,分別在不同凝固浴中凝固成形,經去離子水清洗、相對濕度 40% 下牽引乾燥得到 CF 絲線。
對比無水乙醇與不同質量分數 NaOH 凝固浴發現,由乙醇凝固浴得到的 CF_{EOH} 絲線表面粗糙、呈不透明白色,拉伸強度較低;由 NaOH 凝固浴得到的 CF_{NaOH} 絲線為微透明乳白色,強度更高。其中,質量分數 1% 的 NaOH 凝固浴效果最佳,隨著 NaOH 質量分數增大至 5%、10%,CF_{NaOH} 絲線力學性能明顯降低,這是因為過高質量分數的 NaOH 會導致 CF 發生鹼性水解,使絲線成形不均勻。從微觀形貌來看,CF_{EOH} 絲線表面無明顯方向性,平面和截面有明顯孔洞,而 CF_{NaOH} 絲線表面結構緻密,內部均勻無明顯孔洞和氣泡,緻密結構為其良好機械性能奠定基礎。
為進一步優化性能,在質量分數 1% NaOH 凝固浴基礎上,加設第二段 ZnSO₄凝固浴。鋅離子可與 CF 上的羥基、酯基發生配位作用,有助於提升絲線強度和韌性。實驗結果顯示,加設 ZnSO₄凝固浴後,CF 絲線機械性能顯著提升,質量分數 5% 的 ZnSO₄效果最佳,絲線拉伸強度提升至 151MPa,應變 3%,相較於僅經 NaOH 凝固浴處理的絲線強度提升 2.3 倍;質量分數 1% 的 ZnSO₄對絲線機械性能提升作用不明顯,質量分數 10% 時強度反而略微下降,過飽和鋅離子導致結合位點未被充分利用。最終確定,先後通過質量分數 1% 的 NaOH 凝固浴與質量分數 5% 的 ZnSO₄凝固浴為最佳凝固浴組合,該工藝使甲酸體系衍生的 CF 絲線性能得到大幅提升,其拉伸強度高於部分已報導的纖維素基絲線,如 CNF / 瓜爾膠絲線(110MPa,應變 5%)、細菌纖維素絲線(90MPa,應變 290%)、氧化再生纖維素絲線(70MPa,未提及應變)。
通過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FT-IR)對纖維素與 CF 絲線的化學結構表徵發現,纖維素在 3370cm⁻¹ 附近有羥基相關吸收峰,2892cm⁻¹ 附近為 C-H 伸縮振動峰,1650cm⁻¹ 附近為游離水的彎曲振動峰;而 CF 絲線在 1720cm⁻¹ 處出現 C=O 的強吸收峰,這一特徵峰證明纖維素與甲酸成功發生酯化反應,酯基的引入是 CF 絲線性能改善的重要化學基礎,也體現了甲酸在纖維素化學改性中的關鍵作用。
熱穩定性方面,採用同步熱分析儀(TG)測試顯示,100℃之前,CF 絲線質量損失主要源於水分蒸發;100-200℃間質量損失約 4.2%,為物理吸附水和部分結合水脫除;CF 絲線初始熱分解溫度為 252℃,略低於纖維素的 280℃,最大分解速率溫度為 327℃,低於纖維素的 360℃。這是因為 CF 絲線結晶度較低,且酯基對熱較不穩定,使其在更低溫度下分解,但在 250-400℃範圍內,纖維素和 CF 絲線均基本完成熱分解過程,CF 因含大量酯基,最大熱分解溫度低於纖維素,質量損失更少,熱分解產物更多,仍能滿足多數應用場景的熱穩定需求。
水穩定性是 CF 絲線拓展應用領域的重要指標。實驗中,CF 絲線浸泡在去離子水中 3 個月仍維持初始形態,濕態下拉伸強度達 57MPa。良好的水穩定性源於 CF 絲線表面緻密結構以及甲酸酯化反應引入的酯基增強了阻水能力,水分子難以進入絲線內部,這一性能使其在智能紡織、醫用材料等對耐水性有要求的領域具備廣闊應用前景。不過,目前 CF 絲線存在韌性較差的問題,在未來研究中需進一步探索增韌機制,在保證強度的同時提升韌性,以滿足更多實際應用需求。
在2025年甲酸行業競爭不斷加劇的態勢下,本次關於新型纖維素甲酸酯絲線的研究,為甲酸在新型材料領域的高值化應用提供了重要技術路徑與數據支撐。研究通過優化工藝參數,確定了纖維素與甲酸反應製備 CF 紡絲液的最佳條件為 50℃、反應 5h,此時 CF 聚合度 440、取代度 1.55;在濕法紡絲過程中,採用質量分數 1% 的 NaOH 與質量分數 5% 的 ZnSO₄兩段凝固浴,成功製備出拉伸強度 151MPa、應變 3% 的 CF 絲線,該強度優於部分已報導的納米纖維素、細菌纖維素和氧化再生纖維素基絲線。
從性能來看,CF 絲線不僅具備良好的熱穩定性(初始熱分解溫度 252℃)和水穩定性(水中浸泡 3 個月形態不變、濕強度 57MPa),且通過 FT-IR 驗證了甲酸與纖維素的酯化反應成效,酯基的引入有效改善了纖維素的耐水性與可加工性。本次研究不僅豐富了甲酸在纖維素功能化改性領域的應用場景,也為新型纖維素基絲線材料的製備與應用提供了理論依據,在 2025 年甲酸行業競爭中,為甲酸向高附加值材料領域拓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指出了 CF 絲線韌性不足的問題,為後續研究明確了方向,有助於進一步推動甲酸市場衍生材料的產業化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