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2月全國合成纖維產量累計值為645.4萬噸,累計增長3.3%。日益嚴格的環保要求促使我國的粘膠纖維行業重新思考和規劃其可持續發展道路。以下對纖維行業環境分析。
纖維行業環境分析,2018年1-9月中國化學纖維行業產量達3741.4萬噸,2017年1-9月份產量達3860.8萬噸,累計增長8.4%;纖維行業分析指出,2018年9月份化學纖維產量為415.6萬噸,2017年9月份化學纖維產量為441萬噸,同比增長5.4%。
2018年1-9月中國化學纖維行業產量及同比增長情況
我國再生纖維素纖維行業持續通過更新生產裝備、加大技術改造與節能環保投入,使行業的噸產品綜合能耗、水耗持續下降,全硫回收率逐步提高,但是,技術進步尚未完全彌補產能增長帶來的環境影響。同時,行業單線產能的大幅度增長及更高的產業集中度,也使我國再生纖維素纖維工廠對所在地區的環境容量提出了更大考驗。現從四大發展來分析纖維行業環境。
要樹立正確的環境發展理念,把可持續發展作為我國解決環境與發展問題的指導原則。纖維行業環境分析,當前,我國正處在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階段,以自然資源消耗為主的第二產業占有較大比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更要正確認識和處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辯證關係,保持適度的張力和平衡,防止顧此失彼。
加強環境保護的法制建設,用法律手段規範和引導人們和企業的環境行為。制定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時,要保證有關法律法規的系統性,尤其是注重社會、經濟、自然複合生態系統中各系統間法律法規的一致性。纖維行業環境分析,從社會系統的角度把環境保護作為公民的一項基本素質加以約束,同時在對經濟系統進行考核時,應核算經濟利益背後的環境成本,考核真實的國民財富及其增長。目前我國許多環境法律過於原則化,缺乏配套的法規和實施細則。
產業結構的優化雖然減少了能源的消耗和工業污染的排出,但引發了新的環境問題,由原材料供應產業的公害轉向高技術產業的公害。纖維行業環境分析,這些新型公害是微量有害物質長期作用的結果,其危害往往不易發現。因此,要借鑑其他國家的做法,加強對新的環境問題的監控和防治。
纖維行業環境分析,在日本和德國的環境政策中,公民的環保意識和參與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國公民的環境意識還比較薄弱,整個社會沒有形成保護資源、保護環境的氛圍。應該加強環保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的環保知識和意識;將公民環境權益在法律中予以體現,並建立環境信息公開機制,使公民、政府、企業相互監督和促進,形成全社會共同保護環境的局面。
纖維行業環境分析,纖維是紡織工業的基本原料之一。追求產業的綠色化應該是從纖維的綠色化開始,這是一個起點,起到基礎性的作用。綠色纖維認證是一種探索和嘗試,用一種標誌認證的方式來把纖維生產企業納入纖維綠色生產化的系統里,以規範和條例來推動綠色化發展。化纖行業在這項工作上起到了示範和引領作用,這會對整個紡織工業的綠色化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廣作用,能夠大力推動整個行業的綠色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