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揭示行業新趨勢
2025年3月28日至30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中,行業專家指出全球汽車業正經歷歷史性變革。數據顯示,儘管部分國家和企業放緩電動化步伐,但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持續擴大,預計到2025年市場規模將突破萬億級。中國作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車市場,其國際化布局已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海外市場本地化生產比例顯著提升,產業鏈協同效應逐步顯現。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汽車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論壇指出,在新能源化不可逆轉、智能化加速滲透的背景下,全球汽車產業面臨技術升級與市場重構的雙重挑戰。行業專家建議從戰略布局、開放合作和生態構建三方面發力,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以下為關鍵議題解析:
當前中國車企正從單一出口轉向全產業鏈聯動出海模式,涵蓋整車技術、動力電池、充電設施及本地化生產體系的建設。頭部自主品牌車企通過海外建廠、合資合作等方式,在東南亞、歐洲等地構建產能網絡。然而,數據顯示我國汽車品牌國際認知度仍低於歐美日系對手,海外市場人才儲備與風險應對能力亟待提升。專家建議政府需完善政策指引和金融支持體系,推動形成「出口+本地化生產」雙輪驅動的產業格局,助力企業規避貿易壁壘和市場波動風險。
中國市場已全面放開外資股比限制,吸引大眾、特斯拉等國際巨頭深度融入本土供應鏈。數據顯示,2024年跨國車企在中國市場的研發投入同比增長18%,帶動智能駕駛、電池技術等領域實現雙向賦能。專家強調,在海外市場拓展中需堅持「雙軌並進」策略:一方面鞏固出口優勢,另一方面通過本地化生產提升品牌滲透率。同時要完善海外營銷與售後服務體系,建立符合國際標準的質量認證機制,以應對不同市場法規差異帶來的挑戰。
論壇倡議各國加強政策對話和技術標準互認,特別是在動力電池原材料供應、車用晶片國產化替代等關鍵領域深化合作。數據顯示,2025年全球汽車供應鏈中70%的核心零部件將通過跨國聯合研發完成,國際標準制定話語權爭奪日益激烈。專家建議建立政府間多層次對話機制,推動在智能駕駛安全認證、充電設施互通等領域形成共識,並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共建全球化創新網絡,促進技術要素跨境流動。
總結來看,2025年全球汽車產業正站在智能化與電動化的交匯點上。通過強化戰略規劃、深化國際合作、構建開放包容的產業生態,中國有望在新一輪汽車革命中搶占先機,同時為全球綠色出行和技術創新貢獻關鍵力量。行業專家預測,到2030年跨國車企的本地化生產比例將提升至65%,而全產業鏈協同出海將成為中國汽車品牌參與國際競爭的核心路徑。